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文明融合 您的位置:观察网 >> 文明融合  >> 文明融合  

从文明冲突论到和谐世界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3年02月06日  

  1月15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阳光明媚,联合国首届“文明联盟论坛”在此举行,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肤色各异的350多位代表聚首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加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

  消除西方社会和伊斯兰世界之间的理解障碍是铲除恐怖主义的最佳途径,不同宗教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非冲突的根源,而正是这些差异才使人类社会更加丰富多彩,各种文明之间相得益彰;不同文明之间缺乏了解和信任才是冲突的原因……“文明联盟”倡议者所强调的观点正在形成基本共识。

  西班牙与土耳其合力的成果

  2004年3月11日,是西班牙人永远无法忘记的“黑色星期四”,四列旅客列车接连发生炸弹爆炸,使得191个无辜生命从此消失。事后调查表明,大部分参与者为北非裔穆斯林男子,理由是为了报复西班牙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驻军。虽然此前有传言说,凶手策划袭击是出于对基地组织的效忠。不过西班牙调查人员表示,这些人并未获得基地组织的直接指令或者资助,他们只是对“西方文明对伊斯兰文明进行了侵略而感到愤怒”。

 

  1月15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右)与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在会上交谈。当日,首届文明联盟论坛在马德里举行,论坛旨在探讨如何弥合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分歧、为推动跨文化交流建立伙伴关系。来自多国政府、基金会、国际组织、社会团体、媒体和企业界的代表出席论坛。新华社记者陈海通摄

  由此,新当选的西班牙首相萨瓦帕罗决定,撤回西班牙在伊拉克的驻军。有人说,爆炸让勇敢的西班牙斗牛士变怯懦了,但也有人认为只是他们变得更加冷静了,他们是在寻求新的途径来解决所面临的挑战。2004年9月,西班牙首相萨瓦帕罗和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共同倡议建立文明联盟。

  作为共同倡议另一方的土耳其,是一个基督教与伊斯兰文明汇聚碰撞的地方,一个经历了由伊斯兰教占绝对统治地位到政教分离的世俗化、再到伊斯兰再次复兴的特殊国家:一重是世俗的政治意识形态,一重是人口的95%为穆斯林,一重是97%领土落在亚洲大陆却选择靠近西方文明、走向西方社会的道路。这样一个多重矛盾的混合体自然对文明的冲突有着深刻的体会。

  自1923年后,土耳其走向西化,但欧洲的“接纳”一直不痛快。从2005年底正式谈判到现在,土耳其加入欧盟的目标因为各国的角力而显得遥遥无期。西方国家认为土耳其太大、太穷,人又太多,恐怕会让欧盟“吃不消”,但深层原因恐怕非一两句话所能说清。

  切肤之痛让两国的领导人开始共同为消除不同文明间的偏见、误解和冲突而积极奔走,“文明联盟”的建立就是他们努力的一个重要成果。

  “不宽容给世界带来可怕的影响,许多袭击、杀戮、大屠杀都在假宗教之名。不同文明之间应当建立起‘信任的桥梁’,文明联盟是消除分歧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对联合国开展预防外交和推动可持续和平的有力支持。……有利于实现宽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友谊,促进世界和平。”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会议上的发言道出了联盟存在的理由。

  对文明冲突论贬多褒少

  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上世纪90年代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文明冲突’模式成为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国家间的对抗和联合;最可能升级为更大规模战争的地区冲突的是那些来自不同文明的集团和国家之间的冲突。”——亨廷顿希望为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提供一幅既简单也不过于简单的“地图”,同时也意图创建一个新的范式。在他看来,冷战的结束使得基于意识形态和经济利益考虑发生冲突的可能性降低,而各种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与差异凸显,将成为新一轮冲突的导火索。

  “差异产生矛盾冲突,是常理。关键是要看出于什么目的,在什么语境下强调冲突。亨廷顿的论点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叶舒宪不完全同意亨廷顿的观点。实际上,虽然“文明冲突论”引起的反响甚为强烈,但从各方的反应来看,贬损批评者多,褒扬附和者少,完全赞同者无。

  “他提出这个观点,主要是为美国的战略寻找一种依据。”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冯绍雷教授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也表达了和众多学者类似的看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具有文明背景的冲突确实比比皆是,巴尔干、中亚、里海地区,也包括东南亚地区。”

  “文明冲突论”虽然失之偏颇,但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世界上存在的种族与文明冲突问题。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玛丽鲁滨逊就曾尖锐地指出:“环顾四周,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猖狂依旧。”而互联网的发展使种族歧视的空间进一步拓展,有关种族歧视的信息和言论被贴到网上并迅速传播。最典型的事例是,前两年西方的一个网站中,输入英文“猴子”一词,检索结果却出现一对黑人夫妇的照片。

  有关专家认为贫富差距的悬殊和对弱势文化的歧视与吞噬走到极端的结果,就是战争与暴力。“911”事件可以说是这种冲突加剧的表现。它不但震撼了全世界,也使世人必须正视种族与文化冲突的问题。因此有人说,“911”将潜伏的文明问题摆到了桌面上来,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文明差异对国际秩序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文明融合知易行难

  “文明冲突论,其实只是一面之辞,是瘸腿的真理。历史上有文明的冲突,也有文明的融合、交流与互补,亨廷顿只看到了一方面,并扩大了这一方面,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就一定是浅薄短视的。”有学者对亨廷顿的观点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的确,没有一个文明是绝对纯粹的,世界上著名的文明无一不是吸收了别的文明的长处,是不同文明形态融合在一起的产物。放眼世界,西方文明中有“博爱”,中国文明中有“泛爱众”,佛教文明中有“慈悲为怀”,伊斯兰教义中有“你觉得什么是痛苦,就该想到对所有人都是痛苦”。各种文明中的部分核心内容的相似性,也许证明了多种文明可以相通,可以携手共进。

  “世界不可能是一种颜色,也不能是一种形态。多样性的文明都应该得到良好的保存,只有保持文明的多样性,人类才能持续地生存。当今世界,应该实现由多种文明的和平共处走向和谐共处。这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前者指共处的同时不打仗,没战争。而后者则是指在共处的同时对其他国家、宗教、信仰、文明、文化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什么叫开放?一是指不强加于人,不固执地信奉‘原教旨主义’,排斥异己。二是指尊重他人的同时,能够取人之长,对不同于自己的文明的精华,能够借鉴、吸收。”

  然而,知易行难。欧洲人通过剑与火将基督教带到了美洲大陆,而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的战争已经断断续续进行了半个世纪。

  “文明融合的问题最好参照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文化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思想观念——精神层面。物质层面的东西最容易融合,这是经济融合走在前面的原因。制度也比较容易改变。最难以融合的是文化核心的价值层面即精神层面。”作为专门研究文化的学者,叶舒宪分析了文明融合的困难,“正如我们讲中西医结合,但是至今没有一个西医的X光机或者CT机能够观察到中医学说的经络穴位。”

  “文明的认同事关价值观念,对文明各自存在的一些标准的认同。这首先需要理解,其次需要交流,然后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冯绍雷教授也持类似的看法。

  多样化文明的新方向

  不可否认,西方文明由于种种历史缘分,在人类文化传播中主要处于“文化施动者”的地位,非西方文明则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处于“文化受动者”的地位。施动者地位的取得并不意味着享有这种地位的民族比受动地位的民族优越,或反过来讲,后者在前者面前应当感到自卑。

  例如,在艺术文化领域,国画与油画并存、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及流行唱法并存;在服饰文化领域,传统的民族服装与西装以及各种时装并存;在饮食文化领域,中餐与西餐、“麦当劳”、“肯德基”与大饼油条并存。很多时候,不同的文化和文明之间没有高下之序、雅俗之别,也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文明的冲突和融合始终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有冲突才有融合,融合中也有冲突。”冯绍雷简单的一句话指出了文明融合的特点。

  2005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参加联合国首脑会议时提出“和谐世界”的概念,此后,这样一个充满东方智慧的词汇,频频出现在重大国际场合,它所描绘的国际关系的理想状态,正得到世人越来越多的理解和赞同。

  一方面,和谐世界的新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紧密相联,它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即“和合”思想之上,是中华民族独创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它是根据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时代特征、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提出的,超越了国家的自私和自我中心,顺应了当代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这一断论述,精辟地指出了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和谐相处的目标。(尚前名玉蓉)

  中国经济网 2008年01月29日 08:46 (来源:瞭望)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富有创意的中华新文明学
下一条: “包容”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
文明融合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33 《观察网》系列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