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皆在时间之中且随时间而变,国际事务亦然。对于国际关系学者而言,时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一方面,“二十年危机”“三十年战争”等时间概念长期存在于国际事务中,以至于不需要作出过多解释。另一方面,时间又过于抽象,难以定义。有关时间概念的争论在哲学与物理学中绵延千年,至今没有定论。然而,理论与现实的需要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时间对于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意义。
时间关乎
学科知识发展
在理论层面,不同的国际关系理论都有各自的时间观基础,结构现实主义依托绝对时间观搭建了一个简约的分析体系,长周期理论根据循环时间观总结了一套分析国际政治演进的规律,历史终结论以机械的线性时间观暗示了世界发展具有封闭的终点。时间存在于不同的理论之中,却也让这些理论背负了不同时间观的局限。绝对时间观让结构现实主义遭遇了与经典力学相近的问题,机械的循环时间观通常会否定历史的连续性,机械的线性时间观容易忽视世界事务曲折发展的过程。时间形似一朵乌云,停留在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大厦之上经久不散,为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构建留下了一系列待解之谜。
在现实层面,国际事务中的时间现象仍在不断涌现。这些不断产生的时间现象提醒我们时间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不仅如此,社会科学各领域对时间的关注与日俱增,并逐渐扩展至国际关系领域。历史研究揭示了标准时间在全球扩散过程中的权力博弈,以及时间观念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历史联系。人类学开始强调“时间统治”在移民、全球化等问题上的作用。心理学关注时间观念对恐怖主义、国际冲突等议题的影响。管理学从不同维度考察时间压力下的国际谈判。但是,在国际关系原本的知识谱系中,这些以时间为视角的议题得到的关注有限,时间如同国际关系研究的脉搏一般若隐若现,关乎学科的知识发展,虽然能够提供新知,却又处于边缘。
已有研究路径的局限
国际关系学科中不乏与时间有关的研究,早期的国际关系学者根据政治周期、经济周期、预期理论等研究创作了大量成果。但由于时间问题的复杂性,国际关系中体系化、系统化的时间研究出现在2000年以后,大致遵循社会学和政治学两条研究路径。
社会学对时间的深入探索已超过百年,确定了时间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假定与研究议题。社会学的时间研究为国际关系学者提供了理解时间意义生成的方式,我们借助主动、被动、刚性、柔性等不同的计时方式理解国际事务的时间意义,学习与摸索国际事务中的战略机遇与决策背景,通过将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时间“附着”在国际问题上,成为在实践中与国际问题一同演化的部分。不过,社会学路径存在哲学偏好,再加上时间现象和类别众多,时间以不同的面貌隐藏或复现,这就容易导致这类研究出现哲学化趋势。
相较于社会学,政治学路径的发展更为曲折。1964年,在古巴导弹危机的余波之下,政治学者提出了时间政治的概念,并将其用于分析国际问题决策。此后,国际关系中的定性与定量研究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关注时间的作用。但无论是时间序列分析、比较历史分析、事件史分析、历史制度主义、速度政治学甚至时间政治本身,在国际关系学中的应用均局限在特定范围内。近年来,时间政治研究的发展让人们意识到时间被权力干预的事实,国际关系研究对于时间的探索开始关注权力博弈、政治干预对时间产生的影响。与社会学路径不同,政治学路径类似于物理学者通过标准化的方式构筑起一个“实验装置”,以捕捉那些难以直接观测的微观粒子,这种对时间节奏、频率、序列等进行的标准化测量会产生物理化的趋势,从而将时间这一要素限定在特定的框架中。
时间研究的
探索方向
国际事务中的时间现象繁多,相关研究可概括为对结构性、因果性与工具性三个时间属性的探索。时间的结构性意味着时间会成为外在的结构性因素,从而制约国际行为体的行为。从宏观层面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到中观层面的“战略机遇期”,再到微观层面的美元加息周期,国际行为体无法忽视这些时间结构的外在影响。此外,当国际行为体参与国际谈判时,时差是外交人员对时间的自然感知能力与客观时间之间的差异,也是一种外在的时间影响,而谈判中的时间限制同样会影响外交人员的预期与行为。
时间的因果性意味着时间会嵌入国际事务之中,成为国际问题的组成部分。国际事务排列的初始条件、顺序、节奏等会对国际事务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国际秩序安排中,大战后的战胜国会利用制度锁定自身优势,从而在回报递增和路径依赖的影响下实现权力的稳固和再生产。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中,国际事件、支持率和府会关系等引发政策在间断期与均衡期之间出现周期性变化。同样,时间也会嵌入国际行为体的行动中,通过时间观念影响国际事务的发展。例如,我们能够从一些西方政客的演说中观察到冷战思维的历史痕迹,也能够从前景理论的分析中发现对战争预期结果的误判可能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时间的工具性意味着时间可以被掌控和利用,从而被权力改变。这种对时间的艺术性运用通常体现在时间的压缩与扩张两个方面。在时间压缩方面,早期的速度政治学从闪电战中汲取灵感,认为战场上的新技术在不断压缩敌对方的反应时间。而敏锐的外交官也在一些特殊时刻通过“穿梭外交”等方式尽可能地压缩时间以解决棘手的国际问题。在时间扩张方面,国际事务中存在大量拖延时间的现象,当面对暂时难以应对的问题时,古往今来的军事家和外交家都会采用相似的拖延策略,等待适宜的时机。而在国际谈判中,具有实力优势的谈判者可以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谈判议程,这种利用自身优势施加的时间压力会成为对他者的结构性约束,为自身创造获益机会。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时间探索仍在持续,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关系学者需要面对更快速度、更频繁变化以及更复杂的时间现象。通过不同的方式把握时间,挖掘它的巨大潜力,能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国际问题提供服务。
(作者刘城晨系安徽大学RCEP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