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意志问题,是一个古老又常新的道德哲学问题,也是一个现实世界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积极建构的实践难题。根据唯物史观,要从社会历史角度,在社会物质生产关系中揭示道德意志的社会历史本质;要从主体的道德需要及对需要的把握角度,在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关系中揭示道德意志的能动性本质;要从社会实践角度,在实然与应然、规范与导向的关系中揭示道德意志实践精神的本质。
道德意志的社会性本质
唯物史观认为,作为人类意识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德意志,既不是先验的、神赐的、永恒不变的自在之物,也不是理性的、精神的、意识的派生物,而是社会物质生产关系的产物,是人们的生产实践尤其是道德实践的产物,是人的自然形成、社会形成、心理形成综合而成的产物。
人的道德意志就是与人的需要相关的选择和调控能力,是在目的性道德需要支配下的选择、调控能力。从道德意志的人类发生学来说,人的道德意志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的生产需要、社会需要和自身需要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劳动产生了道德需要,劳动为人类意识、意志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抽象思维、自我意识特别是语言,促进了意志的发展。
道德意志是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道德生活内在需要的凝聚、强化和调节,是对外界关系的反映,是人的社会化关系的产物。自然界的客观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道德意志产生的前提条件和客观性制约因素。人类对现实的或理想化的道德追求、探索、愿望和目的,通过社会实践对象化过程,在突破了主客体困境和条件的限制、约束中逐渐形成道德与道德意志。
从个体的道德意志形成过程来看,不仅客观的社会物质条件是道德意志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是个人历史的产物,而且还需要主体的生理、心理条件。意志活动是大脑皮层支配下的一系列随意动作组成的活动,而随意动作是由大脑皮层运动区和自觉区调节控制的。人的意志不仅受大脑皮层运动区和自觉区的调节和控制,而且受整个大脑皮层的调节和控制。小脑和网状结构也对人们的意志行为起着重要作用。道德意志的形成还依赖一定的心理机制,以一定的道德认知为前提,为一定的道德情感所驱动,以一定的道德行为实现为依归。道德意志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自觉性、选择性、逻辑性特点,展现出自主、自决、自控、自制的品质。
道德意志的能动性本质
作为人的主体意识能力的体现,道德意志对人的道德行为和社会实践生活具有重要作用,认识不到这种主观能动作用,就会陷入意志论中宿命论、命定论、反意志论、非道德主义的窠臼;如果夸大这种能动性,则有可能滑向唯意志论、意志决定论、意志万能论。
道德意志的能动性表现在于强烈的目的性。在道德活动中,道德意志把人们的需要、欲望、动机、愿望、情感等内容综合为“目的”,并指向一定的客观现实生活。当然人的道德意志并非仅限于这种体认,它还进一步将这种目的前进一步,甚至几步,使之向行动转化,去实现这种目的。道德意志正是通过善恶的选择,手段、方式方法的应用,来发动、调节和控制人的欲望、动机、情感、行动等,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性指向。道德意志的能动性尤其体现在对困难的克服和障碍的消除方面。
道德意志可以在实践中通过确立自己的方向,进而选择主体需要的情感、愿望,并整合、驾驭、控制不同品质和强度的情感,构成强劲的内驱力,还对妨碍自己目的运行的情感进行排斥、剔除,从而实践“观念的存在着”的模型蓝图。道德意志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主要通过确立道德目的、制定意志活动方案、调节和控制情感欲望、检验反思评判活动结果等环节完成自我使命,实现主体的意志自由。
道德意志能动性还有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缺乏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道德意志往往沦为“盲目的冲动”,正如俗语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英雄无用武之地”。道德意志正是由于对这种受限性的客观认识,具有“理想的意图”或“理想的力量”,而对人们产生巨大的激情和广泛的作用,引导人们克服困难,改变实然的现实世界,达到应然的“理想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道德意志本质上是自由与必然相统一的,是对限定、束缚的突破、超越,是受限与能动、实然和应然、理想和现实、绝对与相对、客观和主观、主体与客体、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道德意志实践精神的本质
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地球上打下自己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道德意志作为实践精神,主要指主体在道德目的指引下,通过意志活动调控自身,进而通过调控人们的对象性活动来实现既定价值目标,并使自身得到外化、对象化。
作为道德之“实践精神”来把握世界,道德意志表现出两点特殊性。一个是从“实然”与“应然”的关系上来把握世界;另一个是从“规范性”与“导向性”的关系上来把握世界。从实然与应然的关系着眼,一方面,展现在主体面前的道德现实关系,表现实有的利益关系,是一种现实或现状;另一方面,道德意志追求的是理想的道德关系,表现的可能是一定的未来利益关系,表现的是尚不存在的东西、未有的东西,即表现的是时间上的世界的理想或未来,是空间上的人类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理应达到的理想世界的程度及规模等。
因此,道德意志正如渡河上的舟船,指引、帮助人们从“实然”之此岸到达“应然”之彼岸,途中可能还要应对急流漩涡甚至惊涛骇浪。也恰是道德意志的应然性、理想性的指向,使人类增强了走向理想未来的信心,并充分展示出人类能够按照自己意志构建理想世界的主体性。从规范性与导向性的关系着眼,一方面,道德意志通过一定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对自我行为的约束与控制,即把自我的行为规范在一定界度内,履行道德义务和责任,以此来维持一定的正常道德秩序。另一方面,道德意志又具有“导向性”作用,通过一定的价值导向,把自我引向德性一方,同时这种“导向性”还具有社会示范效应,对他人、社会起着积极的带动作用。道德意志作为主体实践精神的集中表现,又有着超越于现实的创造能力,它能根据主体现实的需要、实践的需要不断超越和突破自我限制,展示人的价值与尊严。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唯物史观视野下的道德意志研究”负责人、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