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环境观察 您的位置:观察网 >> 环境观察  >> 环境观察  

“善治+善导”引领垃圾分类

作者:姜永坤 发表时间:2019年07月24日  

      做好垃圾分类投放与处理,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是一个全球性挑战。垃圾分类与处理的任务复杂而艰巨。做好这项工作,需要针对难点、抓住重点,协同推进、形成合力,不断地克难前行、行稳致远。

  从生活角度来看,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每天的生活都有废弃物产生。因此,垃圾分类与处理自然人人有责。但从垃圾分类投放到处理,因垃圾的社会属性不同,各个行为主体的需求和责任会相应发生变化。

  垃圾在源头,也就是在分类储存阶段,属于个人的私有品,将其及时处理掉是客观需求。垃圾经分类投放后,就成了小区或社区的准公共资源,在此阶段主要是小区或单位的物业管理责任。过程中除涉及一定的管理成本之外,公众的需求和关注点主要是存放管理的便利和清除的效率。垃圾被搬运到垃圾集中点或转运站后,就成了非排他性的公共资源,主要依靠有运载、回收及处理技术能力的企业和产业界的作为,需要有公共政策性质的财政支持。

  从垃圾源头分类到末端处理的这三个要点或者说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相互影响。其中,既含有共性的社会需求,也包含多层的责任因素;既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和法治保障,也需要市场机制的良好运作,尤为需要公众意识和行为的配合。

  具体来看,要做好精准对接,聚焦“垃圾投放的便利”“有用垃圾资源分类回收、循环利用的效率”“有害垃圾回收的可靠率”,以“便利、效率、可靠”为目标,以“三化”为途径和保障,抓重点、促协同、开新局。

  第一,以改善源头投放便利性为目标,加快环保回收技术的产业化。

  做好垃圾分类与处理,提高回收处置技术和工艺是根本。社会需求和供给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共同体,技术进步能有力地促进有效供给、满足社会需求。

  当下,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湿垃圾的投放问题。湿垃圾的装、倒、丢这些动作看似简单,却是改变多数人公共行为的新方式。如何将惰性、阻力降到最小化,让公众能够化为内心的自愿、行为的自觉,需要更多的政策配合。

  例如,可通过市场公平竞争和政府采购政策,来进一步支持和鼓励有良好技术研发力量、生产能力的企业发展,择优支持开展环保可回收垃圾袋产品的产业化生产。

  事实上,从全球生态环保的趋势来看,全面实施“禁塑令”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上海有责任先行一步、作出示范。例如,是不是可以探索更加环保的厨余垃圾运载地下管道化?

  第二,以提高全社会回收效率为目标,促进垃圾处置源头减量化。

  垃圾分类就是为了将废弃物分流处理,利用现有的生产制造能力,回收利用可回收品,包括物质利用和能量利用。比如,发展垃圾发电产业,真正让垃圾变废为宝,进而惠及百姓生活。

  通过回收的多元性、回收时间和管理上的有效协同,以及在不同社区、里弄、公共场所因地制宜设置大小结合的各类投放点,根据人流的疏密情况,形成集中与分散投放的协同与配合。

  在投放时间上,在实施规范化管理运作的同时,应留有一定灵活性,以方便公众随机投放。甚至,可否把有正常劳动能力的拾荒者加以培训,收编为专职定点的回收员?让其规范获利的同时,肩负起一定的管理职责。

  总之,通过形成社会合力,有助于以较小的社会管理成本来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在这方面,广州市经过数年的探索和经历,充分发挥社会回收力量,使原先由四类投放桶演变成两类桶,减去了可回收利用桶。相关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第三,以管住有害垃圾回收为目标,推动统一监管的法治化。

  在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一系列环节上,有害垃圾的分类收集是一个短板,也是一大难点。很多有害垃圾虽然量小,但专业性强、品种杂,涵盖家电零部件、电池、药品、装潢化工材料等。对此,有必要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坚持贯彻落实谁制造、谁销售、谁回收的原则。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最为经济、可靠的做法。

  同时,上海应该结合市情,积极探索对有害垃圾的分类专口收集的多元回收责任制;实施严格的法律监管、部门督查奖惩机制,使有害垃圾哪里来就回哪里去;无主的交由政府指定的专门回收机构;投放者送对了有奖、送错了受罚,故意送错可视情节严重情况依法予以处置。

  为此,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相应监管法规,不断壮大有害垃圾职业化回收监管力量,加强市容卫生管理部门和城管机构的专门协调监督功能,以此来加快构建规范、有序、高效的有害垃圾分类回收机制和体系。

  垃圾分类在推进伊始,遇到困难和各种不适应实属正常。习惯的养成需要久久为功,只要我们方向正确、把握重点,充分发动依靠公众力量,依靠相应的公共政策和专门的法律法规,善治加善导,就一定能当好领头雁、引领新时尚。

    作者:民进上海市委科技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副研究员 姜永坤

 

来源:解放日报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流动的中国必然也是驰而不息的中国
下一条: 宁夏固海扬黄灌区:旱塬变绿赛江南
环境观察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24 《观察网》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