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观察思考 您的位置:观察网 >> 观察思考  >> 观察思考  

书写大众生活:当代社会生活史研究的价值

作者:姚桂荣 发表时间:2013年01月25日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从停滞走向复兴以来,社会史研究逐步成为国内史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一门显学。但其研究的时段主要集中在古代和近代,当代社会史研究进展较慢。而从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学科框架看,作为社会史基础和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史研究尤为薄弱。当代社会史,主要是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和社会管理及其规律的科学。无论是从顺应史学研究整体发展趋势的角度,还是从实现当代社会史研究在学术理念、研究范式、多学科综合方法及社会功能转换的角度看,加强当代社会生活史研究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当代社会生活史的研究视角由政治经济转向社会生活,由传统的偏重社会精英转向关注普通大众,蕴含方法论意义。社会史,是“新史学”中最能体现创新与变革的一个研究领域和视角,“眼光向下”是其最重要的学术理念之一。新史学一改以往传统史学只重视“政治史”的做法,把研究对象拓展到重大政治事件与人物以外的下层民众,特别是重视国民社会生活研究,并将之视为重要范畴和灵魂。其代表人物鲁滨逊说:历史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甚至了解我们同类。如果要是想服务于这样一个功能,要承载这样的职责的话,那么你光研究政治现象,是不够的。作为社会史研究出发点的社会生活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社会活动,也包括家庭婚姻、日常生活等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社会生活是影响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中可以发现影响历史发展的深层次原因。社会史的研究成功与否,社会生活史研究,起着决定性作用。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只有以社会生活为重点和核心,才能顺应世界范围内史学研究的趋势。把研究重点和视角由重大事件和人物转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展现他们日常普通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心理世界,做到既见物,又见人,既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真实完整地记录广大群众的生活,还历史以血肉,是国史学者的责任和使命。同时,只有关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具象,才能体现民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国史研究更具亲和力,更为普通民众所接受和认可。著名学者张静如强调:“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一切社会现象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吃、喝、穿、住等等,都与其有不同程度的关系。总之,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研究,把社会下层群众活动同上层人物的活动连接起来,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同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现象连接起来,从整体上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轨道。”(《中国现代社会史》上册第2-3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只有解决了如何看待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如何看待历史的主体,才能真正做到“眼光向下”,社会史也才能真正具有理论意义并发挥实际功能。

  二、社会生活史研究可以实现宏观研究与中观、微观研究的结合,使得当代社会史研究既有社会形态的骨架,也有社会生活的血肉。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历史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我们认识当代社会史研究意义的前提。对此,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李大钊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历史“是整个的人类生活”,“整个的社会的变革”,“凡是社会生活所表现的各体相,均为历史的内容所涵括。”李大钊认为“把人类的生活整个的纵着去看,便是历史;横着去看,便是社会。历史与社会,同其内容,同其实质,只是观察的方面不同罢了。”他还说:“我们要想了解人类经历的总体,不能不就此种种生活下一番剖析分解的功夫,一一加以细心的研究”(《李大钊史学论集》第200页、第214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屈维廉曾对社会作了三个层次的分析,认为经济状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础,而社会生活反过来又为政治活动提供了基础,没有研究社会生活的社会史,经济史便无价值可言,而政治史则是一笔糊涂账。微观的社会生活史研究可以和宏观的社会形态史研究相得益彰。社会形态史研究构筑人类社会的总体图样,生活史研究使得社会史在政治的骨架中填充社会生活的血肉,使得历史更丰满和立体,成为活的历史和真的历史。做到如梁启超所说的“以小见大、以一滴水能看到整个太阳”。当代社会史研究只有以社会生活史研究为基础和核心,方能体现中国当代史研究的进步和意义,逐步向整体史研究目标迈进。

  三、当代社会生活史不仅有助于在史学研究中坚持唯物史观,而且能够体现史学研究的社会(现实)关怀和借鉴功能。“眼光向下”不仅是研究问题和视角的转换问题,也是关系到史学研究者能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并在研究中体现唯物史观的问题。唯物史观把“生活”视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认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变化,最终表现为生活方式的改变,深层次的社会变迁开始于最表层的生活层面。社会生活史倡导把历史研究从政治形式的外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处,把社会生活作为历史研究的出发点。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群众对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和愿望,一直在影响着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从根本层次上决定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迁,最终通过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等体现出来,而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体现着社会总体变迁的历程,折射出新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轨迹。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具有资政功能,通过总结6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并予以历史的启示,为政府决策提供借鉴。为此,当代社会史研究必须紧密结合现实的社会问题,使研究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现实。如田居俭所说:“从‘小社会’入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围绕重点的社会问题回溯历史,逆向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些问题的经验教训,从中提炼和升华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把当代社会生活史提上议事日程》,《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3期)民生问题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教育、收入、医疗等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重要内容。这既给当代社会生活史研究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众日常生活,包括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变化,衣食住行的变迁,民众意识、观念与规范的礼仪习俗的演化、各阶层和社会群体的社会心理特征及其行为表现,社会教育与社会交往等等,加强这些内容的研究既是当代社会生活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启示和借鉴。

  四、当代社会生活史研究可以完成由传统的史学理论、方法与史料向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史料的转换。加强当代社会生活史研究,可以拓展研究领域,充分借鉴和整合新的研究理论,实现多学科交叉的方法转变。可以综合运用统计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解释学、符号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重新解释历史资料,分析和书写社会生活史的种种现象,真正做到跨领域、跨专业、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如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口述史方法,以直接倾听、记录历史参与者声音的方式,“返回历史现场”,“再现生活真实”。运用社会学的结构理论、角色理论、个案研究法、抽样法、统计调查法等以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众的择偶观、婚姻观、消费观与休闲娱乐方式的变化过程等。研究当代社会生活史,可以改变传统的史料观念,扩大史料的范围,除去传统的文献资料、民间收藏资源、实物资料外,还可以运用日记笔记、报刊影像乃至网络资料等新的多样性的资料,使得当代社会生活史研究更能凸显时代性和学术价值。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简析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
下一条: 当代哲学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观察思考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33 《观察网》系列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