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教育观察 您的位置:观察网 >> 教育观察  >> 教育观察  

以强大的文化自信直面全球化

作者:杨 媚 发表时间:2015年10月31日  

 诗人们纵论“全球化时代的汉语写作”。◎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媚/文 齐洁爽/图

 

  昨天上午,“第二届深圳文学季·华文作家写作营暨全球化时代的汉语写作”学术讲坛在深圳图书馆举行。旅美诗人严力、旅日诗人田原、瑞典籍诗人李笠、法国籍诗人宋琳、来自中国台湾的陈克华和广东诗人杨克、深圳本土诗人张尔,就“全球化时代的汉语写作”主题展开了一场轻松而深刻的对谈。

  当天出席的诗人都非常具有代表性:朦胧诗代表诗人严力上世纪八十年代已远赴纽约,在纽约创办了“一行”诗歌艺术团体;旅日诗人田原现为日本城西国际大学教授,一直致力于把中国优秀诗人的作品推介到日本,他写的日语诗曾获日本诗歌大奖;瑞典籍的李笠也身兼诗人和翻译家双重身份,既用母语写诗,也用瑞典语写诗;法国籍的宋琳是最早的城市诗派代表诗人;居住在台北的陈克华既是诗人,同时还是一名眼科医生。而杨克和张尔,则是立足于本土的优秀诗人。

  很多写作者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母语

  全球化语境下的汉语写作是文学界、诗歌界长盛不衰的讨论话题。田原说,很多严肃的写作者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母语。当他站在第二种语言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母语时才发现,汉语其实是一种相对封闭且孤立的语言。“朦胧诗对于现代诗歌这些年向世界打开局面是功不可没的。但发展到今天,当下中国青年诗人的作品已经在摆脱固有的现代诗模式,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关注一些更有普遍意义的思考。我觉得,‘全球化’首先还得从作品做起,最起码在诗情、诗意的语言上要接近普遍价值意义的写作。”

  然而,谈起汉语写作,必然绕不开翻译。有些汉语诗歌翻译为日语效果很差,而有些日本诗歌翻译为汉语也很差。田原表示,这是翻译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有些诗歌文本为什么转换不过来?也许是翻译者能力有问题。也许是翻译者能力有问题,但我觉得重要的,第一是封闭性文本,第二是语言缺乏普遍的价值意义。”

  中国与瑞典的月亮“串味了”

  “全球化”的话题之所以与文学和诗歌的发展相伴相生,李笠认为是出于一种长久以来的文化焦虑。

  “我在翻译过程中,一直在思考,怎样用另外一种语言来对视原材料?”李笠以自己用瑞典文写作、然后才翻译成汉语的诗歌作品《圆月》为例:“月亮是中国诗歌中的典型符号,从李白到苏东坡,都很难摆脱阴柔的象征。但是在瑞典,月亮是阳性的,被称为‘月亮老头’,有着忧伤之感。如果不加区别直译过去,就像把一锅毛血旺端给瑞典人吃一样让人难受。我这首作品中的月亮是‘串味’的,用了瑞典的佐料和审美情趣——在中国象征美好团圆的月亮,在诗中的切入点却是家庭面临破裂的状态。

  杨克说,中国的古典诗歌建立在“中庸之道”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哀婉、感伤一直是传统。

  严力则认为,“全球化时代的汉语写作”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就是题材:诗人要不要考虑到全球面临问题的共通题材?第二就是翻译:你的汉语怎么在其他国家能够让人看到?严力常居美国的生活经验,使他比较注重共同的一些题材。关于翻译问题,根据他在美国的经验,中国的现代诗歌被翻译成英文,靠商业出版社的力量很难实现,主要是依靠高等院校的出版社。“我认为华语文学要走向世界,还是要主要依靠汉学家的力量。现在,不少汉学家都开始利用网络的优势,开设中英文网站,组织力量翻译华文作品,这是一个趋势。”

  以强大自信直面全球化

  诗人宋琳则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这本书谈起,认为一个诗人和他所处时代的关系是一种聚焦的关系,就好比说拿着天文望远镜观测星空一样。“一个诗人既应该是一个时代的观察者,又是批判者。所以,‘现代性’这个观念里是有很强的批判性,你应该成为一个见证者。我认为波德莱尔成功地成为发达资本主义时代19世纪中期的见证。理论上可以延伸,我们看到全球化,会自然而然追溯现代性的发源。”宋琳说:“诗性智慧是全球化的,但是诗意的发生是个人的。”

  陈克华则认为:“关于创作的技巧、创作的方式,可以越区域化越好。我们要把中文最精致、最细微、最艺术性的那一面继续表达下去。”

  “深圳诗坛也一直在关注这个话题,我们的本土诗歌文化读本《飞地》就做过一批由海外背景但仍然坚持用母语写作的诗人。”深圳本土诗人、《飞地》主编张尔说,近年他一直从事诗歌推介工作,邀请翻译家把国外年轻一代、尤其1970年以后出生的诗人作品翻译成中文,让中国的读者更加知道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以其他的语言在写作的诗人到底及写作什么,提供比较和参考。

  “我觉得,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用汉语写作的人,不管是写诗还是写文章、小说,我们应该有一种慢慢建立一种强大自信。其实很多英语、法语、瑞典语的作家和诗人,他们也非常希望他们的写作被翻译到中国来。”张尔说。

  来源:深圳特区报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他们的名字隐藏在历史的字里行间
下一条: 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
教育观察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33 《观察网》系列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