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文明融合 您的位置:观察网 >> 文明融合  >> 文明融合  

有容乃大: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基因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5年07月18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已是人们的共识。然而,对于中华文明是否唯一持续发展、传承至今而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外学界却有不同看法。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中,不论是在中东、印度还是遥远的中国,所有古代文明纷纷崩溃。”在中国学者中,也有人不认同“中华文明唯一从未中断说”,认为人类历史上许多文明亦未曾中断。求证于历史真相,究竟应当如何准确表述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定位呢?

  唯有中华文明持续发展传承五千年

  在世界文明史上,历史最悠久的是以“大河文明”著称的“四大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约发祥于公元前3500年,埃及文明紧踵其后,印度河文明约形成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中国学者根据大量考古发掘成果,尤其是近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多学科合作攻关,确定中华文明诞生于约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的龙山文化时代。其时,华夏大地出现了众多并立的邦国都邑,开启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

  四大古代文明的创造者为农业民族,周边生息繁衍的大多是游牧民族。当形形色色的异族先后大举入侵并征服诸“大河文明”的发祥地之后,印度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都未能避免衰亡的厄运,唯有中华文明幸免于难。不论商朝取代夏朝,还是周族完胜商族,胜利者都没有令前代文明灰飞烟灭,而是予以继承、改造、发展。夏朝脱胎于邦国联盟,其制度文明仍有邦国并立时代的孑遗。商代文明继踵夏代,已发育为相当成熟的青铜文明。如果说西周将中华文明推进到“郁郁乎文哉”的新阶段,那么,东周时期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则为中华文明塑造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发展模式。

  在历史进程中,不论发生改朝换代还是遭遇外侮内乱,中华文明都能生生不息,代代传承,始终不间断地延续了五千年,并在许多领域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与中国明显不同的是,没有哪个现代西方国家是古代诸“大河文明”及希腊文明、罗马文明的“直系子孙”。

  儒家文明圈的历史最为悠久

  在世界文明史上,先后形成了三大文明圈,即儒家文明圈(或称东亚汉字文明圈)、基督教文明圈、伊斯兰教文明圈。其接触、碰撞和交流,至今仍对许多地区、国家、民族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基督教创立于1—2世纪罗马帝国境内的犹太下层人民中间,后来发展为世界性宗教。基督教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随着社会变迁和时代潮流的不断变化,其文明内涵也多有变更。当代语境里的所谓基督教文明,不啻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同义语。

  穆罕默德于622年创立伊斯兰教,此后建立了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国。7—8世纪,伊斯兰教迅速传播,成为颇有影响力的世界性宗教。伊斯兰教文明“融合了犹太传统、希腊—罗马传统、波斯—美索不达米亚传统”的文明要素,历久不衰,至今仍是许多地区、国家、民族的主流文明。

  中华文明以中国本土为本位,向外辐射到周边的日本、琉球、朝鲜半岛、印支半岛等东亚国家与地区,形成了儒家文明圈。进入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伴随殖民扩张,强势涌入亚太地区,东亚传统文明逐渐转型。然而,儒家文明早已积淀或浸润到相关各国的民族文化基因、大众心理及社会风习之中,其文明要素没有也不可能轻易变异或消失。

  世界三大文明圈在人类文明史上都未曾中断,其中尤以儒家文明圈的历史最为悠久。

  中华文明具有强大内聚力和兼容性

  我们在简要回顾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后,就不难为中华文明进行历史定位了。正如习近平同志在《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所说,在“历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

  中华文明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连续性?这主要归根于其内聚力和兼容性。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兼容并纳的文明。它以汉族的中原文明为主体,不断吸收、融合全国各具特色的地域文明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轴心,儒家主张“和为贵”、“和而不同”、“以德服人”、“厚德载物”,重在教化,反对“以力服人”,提倡包容性。这些思想观念、政策取向以及“书同文”、“行同伦”等举措,铸造了中华文明的内聚力,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以开放心态和博大胸襟,对域外文明兼容并纳,使中华文明成为一个内涵与形式不断丰富的多元复合结构。

  中华文明之所以持续传承五千年而从未中断,与中国的地理环境及中原周边的民族状况也不无关系。古代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端,北邻西伯利亚冻土带,东临太平洋,西北至西南边陲内外是荒沙大漠与高山峻岭,形成不易逾越的天然屏障。在世界古代和中世纪史上,前后活跃过许多经济文化发达、武力强盛的大国、强国,如埃及、亚述、希腊—马其顿、罗马、波斯、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它们均不与中国接壤,相互之间一般不会发生争疆夺土的战争,彼此的接触也仅限于辗转进行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原周边民族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人口数量较少。即使有些周边民族挺进乃至入主中原,导致中原民族的“胡化”现象,但民族融合的主流仍然是内迁民族的中原化。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在一次次吸收了周边及内迁族群文明的新鲜血液后,不仅没有中断、消亡,反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与天下意识
下一条: 《纽带》:文明的互鉴 文明的互动
文明融合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33 《观察网》系列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