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文明融合 您的位置:观察网 >> 文明融合  >> 文明融合  

人民政协网:以对话促进文明融合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3年01月28日  

    近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共同主办的“跨文化双边对话:第三届中美文化论坛”在北京和南京两地举行。来自中美两国的50余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围绕“文化的语境:文化与地域,文化与人类,文化与历史”的议题进行了深入对话。“中美文化论坛”的宗旨是为中美两国在文化领域建立一个公共性、学术性、互动性的定期对话机制。前两届论坛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在北京和美国旧金山举行。本刊撷取此次与会专家观点,以飨读者。

  刘梦溪:融合是人类未来的趋势

  人类历史上的许多惊心动魄或者惊天动地的争执和论争,到后来都因趋同而化解或由于折中而和合。人类的思维之路所以无限曲折,是由于人们有“执”:执于“一”,而不知有“二”;执于此,而不及于彼;执其始,而不知所终,未能做到孔子说的“扣其两端”。

  我国已故的老一辈文化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文化论说,即主张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文化,都有其优长之处,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他者的长处。宋代的思想家张载把自己对宇宙世界的看法,概括为四句话——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我称这四句话为张载的“哲学四句教”,意在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不过是对待、流行、校正、和解而已。对待与流行的结果,不是吃掉、消灭,而是通过校正,达至和解、共生。

  世界上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体国家”,不必然发展为冲突,而是需要通过交流与对话达成文化的互补与融合。人类的未来,世界历史的大趋势,是走向文明的融合而不是相反。

  余秋雨:

  中华文化和而不争

  “文化与人类”,或者说“文化与历史”,这个议题看似平和,但在当前世界却具有极大的急迫性。

  人类分为很多不同的文化族群。不同的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曾被亨廷顿教授解释为冲突的根源;而我们则否定这种观点,认为文明的敌人不是别的文明,而是野蛮,因此文化和文化之间不应该冲突,而应该互相包容,互相理解,甚至互相欣赏。

  我所引用的历史例证,是公元16世纪到中国来的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他本来按照欧洲的习惯思路,按照海洋文化的逻辑,对中国文化也有很多疑问和误会。但是,他发现自己的思路太单一了,与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有很大距离,因此就用了整整30年时间在中国进行考察、调查,最后得出了“中国文化四千年的历史证明了它不扩张、不侵略的农耕文化本性”。他的结论,成了近几百年来西方高层学者的思维资源。

  利玛窦神父,早在五百年前就解决了“人类与文化”、“人类与历史”中的一个大难题。他的文化判断,高于亨廷顿教授。本来中美两方已安排我与亨廷顿教授有一次对谈,我将会向他介绍利玛窦的结论,而且还会告诉他,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内部斗争激烈,却从来没有与周边的其他文明发生长时间的冲突。可惜,亨廷顿教授在我们对谈计划的三个月前就离开了人世。

  范迪安:

  中国艺术应走向世界

  今天,在21世纪的新的10年之后,中国艺术、美国艺术共同面对全球化的挑战。近些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兴趣,近年来西方对中国艺术的宣传存在着误读或者说盲点,比如弱化文化价值,简约为政治内涵等。我们在讨论中国当代艺术的时候,是用一种非常简单的原有文化的一种惯性思维?还是用一种更加客观的把艺术放到宏观的人类社会文化进程中来审视的方式?不同的观察方式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变革,中国艺术呈现出多元的发展态势,“当代艺术”成为新的社会文化现象。与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文化逻辑不同,中国当代艺术在经济与资本的作用下、在全球化的文化条件下,呈现出新的生态结构:艺术博物馆、艺术市场、艺术空间、艺术传播等几方面蓬勃发展,构成了艺术从创造到消费的新的文化格局。比如中国美术馆每年吸引上百万的观众,艺术品的成交量从2000年的12.5亿元人民币,到了去年的974.5亿元人民币,几乎就是翻了几十倍。中国当代艺术也正在通过对本土艺术传统的转换,更加凸显了东方文化的内涵。我想今天在中美艺术交流中,如何克服以“符号化”的视角观察和评价中国当代艺术,如何在信息时代与全球文化语境中认识中国艺术的当代特征与文化价值,是一个急迫的问题。

  摩罗:

  研究国家的“文化权利”

  不同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也相应地具有天壤之别。如何对待他国他族文化,如何与文化传统相异的他国他族相处,是国际交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不同民族的文化必有相互濡染、相互借鉴、相互容忍甚至相互融合,但是,保持其文化的完整性和主体性,是每个民族和每种文化的本能需求。坚信本土文化的正当性,坚守本土文化的权力,坚持以本土文化资源与强势文化相竞争、相博弈,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现代国际社会以尊重他国主权相标榜,这种尊重也应该相应地坐实为尊重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及文化权利。

  贾磊磊:

  中国电影反映中国伦理价值

  文化价值观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久远的历史传承性。具体在电影艺术的语言形态中,文化价值取向是一种寄予在影像故事体系中的“潜在意义”,它的建构主要是通过三个维度来体现,即在人物的制胜逻辑中输入的价值导向,在外在的暴力对抗中嵌入内在的价值冲突以及在叙事逻辑中缝合的价值原则。总之,它更多的是通过麦茨所说的那种“含蓄意指”的方式来表达,而不是通过抽象的说教来实现的。

  中国电影所表达的文化价值观,时常会由于选择的题材、类型、主题不尽相同,在精神旨向上也不尽一致,但是,就总体的价值取向而言,中国电影最突出的价值表达是体现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信守方面,而在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表达方面最关键的又在于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取向的认同方面,它集中体现在对于“仁爱”精神的阐释方面。作为一种普遍认同的文化价值观,“仁爱”思想贯穿在政治、哲学、伦理、艺术等不同的精神领域,它是整个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中国伦理思想中最高的价值范畴。

  玛格丽特·巴尔杰:

  支持“多变”的文化

  美国公民的祖先可以说来自于世界各地。只有那些美国土著部落的文化表述才能被视为是完全意义上的“本土”文化表述。而对于所谓的“美国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来说,它的独特性正是源于世界文化的融合和共存。我认为,这种多样性对于维护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社群至关重要,这不仅仅限于美国范围内,也同样适用于整个世界。我们致力于在全世界范围内保护和支持全球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并尊重由于人口流动和不可避免的文化元素共享所形成的整体文化表述。有一个事实是无法否定的:即文化是瞬息万变的,它的演化过程与人们的文化学习、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活动是相伴相随的。基于我作为美国公共民俗学者的40多年经验,我建议倡导一种策略,即在保护传统文化表述的同时,应当对这个流动化、全球化、依赖于新技术并维护知识产权的现代世界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变化持支持态度。

  刘 梦溪 余秋雨 范迪安 摩罗 贾磊磊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法制精神
下一条: 拉丁美洲文明>十二种文明概览
文明融合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33 《观察网》系列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