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现实地设计符合主体愿望的发展方案和愿景,是人类认知能力的独特体现。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的袭扰中,家国破碎、生活困窘、危机四伏,面对这样一个缺乏尊严、安全和希望的处境,但凡有血气之人,必得要生出勃然兴起的梦来,即使是逆来顺受之辈,也会在生活重压之下生出本能的希望来。故而这170年来中国人所做的梦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如下仅简述其中的大端而已:
孙中山:富强之梦
孙中山向来有“孙大炮”之名,这名号之得的缘由,自然有故意攻击、贬低的意思,却也与其高远的社会理想抱负有关,很多人以为其不切实际。孙中山在《建国方略》里提出的设想在时人看来就是一种高远的梦想——
修路:铁路一十万英里。修碎石路一百万英里。 修浚现有运河,并新开辽河、松花江间运河及其他运河。
治河:一扬子江筑堤浚水路,起汉口,迄于海,以便航洋船直达该港,无间冬、夏。 二黄河筑堤,浚水路,以免洪水。 三导西江。 四导淮。 五导其他河流。
通讯:增设电报线路、电话及无线电等,使遍布于全国。
商港:于中国中部、北部、南部各建一大洋港口,如纽约港者。 沿海岸建种种之商业港及渔业港。于通航河流沿岸建商场船埠。铁路中心及终点并商港地设新式市街,各具公用设备。
以及解决蒙古、新疆之灌溉问题,在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移民于东三省、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彻底开发西北和东北等等。
应该说,孙中山的上述设计在当时被视为梦想的内容,很多已经成为现实,或者正在和将要成为现实。
中国共产党人之梦:民族独立、自由、富强
中国共产党是在救国救民理想的激励下应运而生的,其直接的目标是实现民族独立、自由和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自由,直至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
那个时候的中国山河破碎,军阀割据,内乱外侮,民不聊生,饿殍千里,其势恰如一垂垂迟暮的老人。于是,共产党人的梦也就由此而生——
李大钊的梦——“青春之中华”。“ 未来之中华,青年所有之中华,理想之中华,胎孕中之中华也。……胎孕中之中华,则断不许老辈以其沉滞颓废、衰朽枯窘之血液,侵及其新生命。盖一切之新创造、新机运,乃吾青年独有之特权。”
彭德怀的梦—— “为穷人找出路 ”。“ 我满十岁时,一切生计全断。正月初一,邻近富豪家喜炮连天,我家无粒米下锅,带着二弟,第一次去当叫化子。……严冬寒风刺骨,无衣着和鞋袜,脚穿草鞋,身着破旧蓑衣,日难半饱,饥寒交迫,就是当时生活的写真。……我便产生了打富济贫、消灭财主和为穷人找出路的思想。”
1922年党的二大就提出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1945年党的七大提出: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早期共产党人的很多梦都已经变成现实,而更多的梦正在变成现实。
知识分子:完美之梦
知识分子最喜欢做梦,也最善于做梦,他们天生就具有一种比一般群体更多的超越自我和现实的价值追求,他们也更能理性地设计和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们慨然负起了传统和现代知识分子所共有的拯救社会的责任,梦想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和支撑着他们作精卫填海式的奋斗。1932年,在一个特殊的内外不安的环境里,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当然也不乏有当了高官或经商发财的智力者们,可他们的梦还是有知识分子的成分)集体地表演了一场“梦幻畅想曲”,请看他们的表白:
朱自清:未来的中国是大众的中国,我相信。这不是少数人凭着大众的名字,是真的大众。
施蛰存:我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一个太平的国家,富足、强盛。中国人走到外国去不被轻视,外国人走到中国来,让我们敢骂一声“洋鬼子”。
注重完美主义的知识分子们,虽然具体主张不一,却多数有共同的取向:社会主义。虽然对于社会主义的具体理解未必一致,但赋予其美好的意境则是共同的。
广大工人:增加工资,改良待遇
上海1928年出现的120次罢工中,提出“反对减资”、“反对开除工人”、“要求承认和履行条件”的有39件,占总数的32.5%。那时的工人生活真苦呀!
著名的社会学家陈达解放前曾经在上海调查到这样的一个烟厂工人每月家庭开支状况:全家连父母的收入,每月共得20元,每月开支——米6元,小菜5元,买柴火1元,付房租6元,零用2元。菜只能买些青菜、豆腐、黄豆芽,至于白菜、黄鱼是很少吃的。房子只能租一个后客堂,普遍没有窗户,屋里阴暗潮湿,零用钱2元只能照顾到肥皂、毛巾及开水等最起码的开支。
大生纱厂的一位工人这样回忆:“爷娘死了以后,我的年纪大了……心里非常难过的,常常想起来就哭……我以后老了,厂里不要我了,我靠谁去生活,靠谁吃饭呢?”
这位工人没有想到去革命,但他又真心地感谢共产党的革命——“做梦也没有想到,解放以后,共产党、毛家伯伯让我退休,还养我的老,照常拿钱。”
工人之梦,在1949年之后,好多得到了圆满。
农民:温饱中生存是最高的理想
吃饱、喝足,衣食无忧——这恐怕就是几千年中国农民对自己生活的最高理想了。因为这是数千年中国农民都没有完全实现的,相反的很多人却是长期挣扎在这个温饱与饥饿的交接点上。他们对于生活几乎没有奢望,因为饥饿的现实恐惧如影随形地跟踪着他们。
费孝通在1930年代调查的江村是位于鱼米之乡的富庶之地,但该村每户拥有土地的面积在满足一般家庭所需的粮食之后仅能勉强支付大约相当于粮食所值价的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当时的土地已受到相当重的人口压力。
1930年代中国社会学家们在扬州兰溪调查的民谣也间接证明了这一点:
去年想今年好,今年想明年好,明年想来年好,年年背件破棉袄,一生一世苦到老。
梦想老是破灭,农民哪敢有更高的奢望?能吃饱饭、睡好觉自然是那个时代农民的美好梦想了。
而这个梦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已经被中国农民基本抛弃了。
哎,历史转得也真太快!让人健忘得不能自知,也许这恰是梦想的魅力所在吧!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人民论坛 》(2013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