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化之林中,中华文化是一棵高耸入云的大树。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一直在东方大地上生长着、挺立着。无数的自然灾难和社会灾难曾经伤其枝叶,却不能动其根基,不能摧其主干。
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都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中华文化更需要创新。未来的编年史将会这样记载: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50年代的100年间,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华文化大创新、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时代。
我们把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50年代的100年确定为中华文化大创新、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依据何在呢?显然易见的是,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生命途程中的第一个100年。在这100年中,有三大时代特征影响着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规定了中华文化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大方向。
第一,这是知识大爆发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无论把眼光投向任何方向、任何领域,都会看到知识的无限爆发,都会看到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无限增长,都会看到文化的力量空前强大。在这个时代,人们有了探求宇宙奥秘的空前能力,可以读懂“天之书”;人们有了探索地球奥秘的空前能力,可以读懂“地之书”;人们有了探索生命奥秘的空前能力,可以读懂“人之书”。能够读懂天之书、地之书、人之书的现代人,终于创造了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和谐的历史条件,创造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可能性。
第二,这是资本主义走向衰亡的时代。天地间的任何事物,都有生成、发展和衰亡的过程,资本主义社会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资本主义自诞生以来,创造了超越以往历史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资产阶级以自己的面貌塑造了整个世界。然而,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是它自身不能克服的。上世纪50年代以后,金融资本主义占据了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更加尖锐,表面上眼花缭乱的“繁荣”掩盖不住内在的深重危机和腐朽的本质。到2008年,空前严重的金融危机在资本主义的大本营和心脏部位开始爆发,迅速漫延到整个世界。如今,一种前所未有的景象展现在世人面前:所有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几乎都陷进了经济疲弱、债台高筑、政党恶斗、民怨沸腾的困难境地。乐于在世界各地制造“颜色革命”的西方人士完全没有料到,真正的“颜色革命”已在他们自己的家园里酝酿着。他们应当明白,资本主义社会犹如一个病入膏肓的巨人,预后相当不良。
第三,这是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世纪末期苏联瓦解、东欧变色,只是社会主义在局部地区遇到的挫折,社会主义前进的脚步是不会停下来的。13亿中国人民更加坚定地走自己选定的道路,开始了创新、发展、完善社会主义的壮丽长征,并取得了震惊世界的胜利。世界各国人民也以自己的方式推进着社会主义事业,越来越多的人都看清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资本主义的消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中华文化的创新不仅有以上三大时代特征为背景,而且有以下五大历史条件为推动力。
首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蓄积了几千年,其内在的创新爆发力是无限的;其次,中国人民几十年建设社会主义所创造的实践经验无比丰富多彩,由此形成了文化创新的不竭源泉;还有,改革开放使中国与外界紧密相连,中国人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程度空前广泛和深入,中华文化的创新也是世界文化的创新;再有,历史上的文化创新,都是少数文化人的专利,在基本扫除文盲的社会主义中国,文化创新已经成为十几亿人共同参与的伟大事业;最后,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依靠广大人民、统筹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所推进的中华文化创新注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胜利旗帜。
中华文化的创新,总目标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集中表现,是整个社会的精神和灵魂。当代中国,政治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只能是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理想的萌芽,无论在东方社会还是西方社会,出现的时间都很早。但直到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这个先进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经过各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英勇奋斗,社会主义才从空想变成了现实。
当代世界最大的奥秘是两大进步潮流在中华大地上的互动和交融:中华民族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全面振兴,而社会主义正是在中华振兴中走向新的胜利。西方观察家在预测中国发展时总是出错,就是因为他们解不开这个最大的奥秘。
创立社会主义文化是不容易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文化更不容易。我们今天说的中华文化的创新,就是创立、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民族做好这件事情,是时代的要求,并且具有历史和世界的意义。
中华文化的创新,就是要推动中华文化力的大发展。
文化力虽然无边、无形,但并不玄妙,是非常现实的。实际上,文化力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创造人自身的能力。
有人会问:文化力究竟是一种物质的力量还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我们的回答是: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文化力是物质力和精神力的统一。文化是人的本质表现,人本就是物质和精神的完美统一。看得见的肉身和看不见的精气神融合为一才有人的存在。身体健康而又精神高尚的人会显示出非同一般的创新力量。
文化力是通过创新而发展的。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创造了毛泽东思想,这是一次伟大的文化创新,由此形成的文化力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大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人民继续创新,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的文化力更加强大,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创造了现代化发展的人间奇迹。
文化力根本上是人的能力,中华文化创新的根本任务是要形成世界上最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这支队伍不是数以万计,而是数以十万计、百万计、千万计。在这支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中,将会涌现出许多文化之星。思想界会有新时代的“诸子百家”,科技界会有新时代的张衡,文学界会有新时代的曹雪芹,戏剧界会有新时代的关汉卿,医学界会有新时代的华佗……这些文化巨人带领的文化大军,定能托举起中华文化灿烂的太阳。
中华文化的创新,就是要促进社会科学的大繁荣。
现在流行于世的社会科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形成的,它有许多好东西,它集成了以往时代的文明成果,它指引西方10亿人口实现了现代化,也促进了整个世界的进步。但这种社会科学也包含着许多坏东西,特别是打上了金融资本主义思想烙印的那些东西危害很大,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次又一次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冲击,许多发展中国家遭受的各种战乱,都与此有关。
中国人民正在创立崭新的社会科学,是中华民族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理论概括,是5000年中华文明的自觉升华。它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它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吸纳外来观念,又改造外来观念。这样的社会科学,就会成为亿万人民建设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武器。
这种崭新的社会科学,它自然带有中国社会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气派,但它又具备有普遍的世界的意义,比如,中华文化讲的大道,说到底就是阴阳和谐、矛盾统一,这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遵循的大道理。再比如,新社会科学的政治伦理可简化为以下五个字:“仁、正、民、自、和”。“仁”,就是热爱人民,以人民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就是正义,就是公正,实现人人平等;“民”,就是民主;“自”,就是自由,反对压迫,反对剥削,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就是和平,就是和谐,就是和合,就是社会大同、世界大同。这样简明的五个字优于许多恢宏的理论体系,好记而实用,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再比如,以往的经济学是“以物(商品)为本、以资本为主导的经济学”,社会主义的经济学则应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为主导的经济学”。
质言之,在引领世界前进方向的社会科学中,中国人应当有响亮的话语权。
中华文化的创新,就是要实现自然科学的新发展。
科学技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方面。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科技创新的民族。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赞叹说,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改变了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很可惜,近现代几次科技革命爆发时,中国正处于艰难的时期,完全被边缘化了,使人至今叹息不已。进入21世纪,当新的、最辉煌的科技革命大潮到来之时,中国科学家将走在科技创新的前列,中华民族将赢得崇高的科技话语权。
从科技革命的周期来看,新科技革命的大潮,将在今后二三十年间展现。届时,人类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认识将登上更高的台阶,旧的科学理论将会改写,新的科学理论将会诞生。与此同时,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它们将重塑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格局,将决定全球民族和国家的命运。
试看今日之世界,举全国之力推动科技创新的国家不多,中国已占有显著的位置。
中国的科技创新事业,是全方位展开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按“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推动科技创新,并确定了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科技创新进入了飞跃发展时期。
当今中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已经制定,全民重视科技创新的氛围已经形成,超过5000万的科技人力资源举世无双,先进而齐备的科技基础设施令人羡慕,灵活而高效的科技创新机制正在形成,广大现代化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重大科技前沿的突破蓄势待发,中国科学技术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影响将是前所未有的。
中华文化的创新,是要使文化发展机制更完善。
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文化力是物质力和精神力的统一,只有这样去认识文化和文化力,才能形成比较灵活有效的文化发展机制。
在很长的历史发展中,人们更多的是从精神层面去认识文化和文化力,这并没有错,因为文化确实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恩格斯说得好:“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处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们,都要通过文化活动来启蒙心智、认识世界、陶冶情操,获得精神的自由和人生的幸福。活跃在地球上的所有国家、民族和政党都要依靠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来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去实现自己追求的崇高目标。然而,文化的精神性不能离开它的物质性。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文化的精华,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离不开马克思这个物质和精神统一的人,离不开资本主义发展的物质世界,离不开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还要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这类实体性书籍的出版和发行。
文化本身具有精神和物质的两重性,文化的两重性决定了文化发展机制也有两重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中华文化发展的两重性自古有之。古人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把《论语》体现的中华文化精华的作用力举上崇高的位置。当时的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强力推动的文化事业就是建孔庙,办学堂,深入而广泛地宣扬儒家思想,宣扬“仁义礼智信”的政治伦理。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形成了出版发行“四书五经”的文化产业。
国家主导的文化事业和社会运作的文化产业虽然古已有之,但它们的发展曾经是很不平衡的。在中国封建社会,出版发行“四书五经”的文化产业,只是经学至上的文化事业的附属,形不成大气候;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市场为大,利润至上,文化产业的膨胀,压缩和侵蚀着文化事业。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才能实现相得益彰、比翼齐飞。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提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的指导方针,把握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灵活有效的新机制,这是中华文化创新的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
中华文化的创新,是要形成生机蓬勃的新文化形态,形成社会主义文化形态。
一定的文化力和文化关系,构成一个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在历史的演进中,原始社会之后,曾出现过奴隶主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封建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资本主义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和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
一般来说,资本主义文化优于封建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优于资本主义文化,中国人民对此有着深切的感受。
中国近代走向衰落,是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的。论国家实力,鸦片战争时的中国强于英国。根据《大国的兴衰》和《世界经济千年史》提供的数据,到1870年,中国GDP占全球的比例为17.3%,高于英国的9.1%;到1890年,中国军队超过100万,英国军队只有42万。鸦片战争时,双方的差距还要大得多。但是,由于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中国虽大,却像一个完全没有精气神的病人,不堪一击,一败再败。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已是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占主导地位,人虽穷,志不短,由于精气神旺盛,已然成为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1950年的时候,中国是一个真正的穷国。中国钢铁产量只有几十万吨,而美国是几千万吨,双方的实力差距非常大。但当美国把战争强加到中国人民头上的时候,中国的反击是非常可怕的。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军队同飞机加大炮的美国军队在朝鲜半岛对垒,中方五战五胜,把敌人从鸭绿江边一直赶到三八线附近,并迫使不可一世的超级大国在未能占到一点便宜的停战协议上签字。
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的国家,不仅可以在军事对抗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可以在经济竞争中创造奇迹。新中国建立仅仅半个多世纪,就在经济总量上超越了已在现代化道路上先行几百年的日、德、英、法、意等资本主义大国,就是有力的证明。
20世纪中期以来,在中华大地上形成的新文化形态,是一个生机蓬勃的文化有机体。先进的社会文化居于主导地位,它以“仁爱、正义、民主、自由、和谐”的精神凝聚人心、解放思想、推动创新,实现社会的和谐。在这个文化有机体中,有主流文化,也有非主流文化;有主体民族的文化,也有非主体民族的文化;有先进文化,也有落后文化;有本国文化,也有外来文化;有“阳春白雪”的精英文化,也有“下里巴人”的大众文化;有过去时代的文化遗留,也有未来时代的文化萌芽。
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把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把尊重传统和推动创新统一起来,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改造统一起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把中华民族十几亿人的创造性激发出来,凝聚成改天换地的伟大力量,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并对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为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
(摘自《秋实论丛》(第二集),求是杂志社研究所编,红旗出版社2012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