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插画/张妍
虽然在巴基斯坦只是与谢里夫握了下手,但释放了莫迪要改善与巴基斯坦的意愿。更重要的是,这一握手之交缓解双方半个多世纪以来累积的敌视与仇恨。
在2015年的最后时刻,印度总理莫迪为自己的外交旋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与印度“宿敌”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在拉合尔“喝了杯茶”,叙了一下家常,并定下了2016年1月两国外长的正式会晤的日程。在云淡风轻之间,把手言欢,这也是莫迪外交出人意表和大开大合之处。莫迪时代的印度外交出现了新的气象,根本上说还是莫迪想将印度带入世界政治舞台,而摆脱南亚国家的身份,展现一流国家的姿态和实力。
从外交的程式而言,莫迪和谢里夫两个小时的“约”也是对两国外交部门的“越顶”,莫迪直接联系谢里夫,希望从阿富汗到新德里的途中在巴基斯坦稍作停留,而谢里夫也非常大方地接受了莫迪的建议。直到莫迪落地的时候,巴基斯坦的外交官员还在奔赴接机的路上。莫迪最先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自己访问巴基斯坦的消息,他在推特账户上有1600多万粉丝,仅次于奥巴马。通过社交媒体,莫迪在巴基斯坦两个小时的访问就变成了世界新闻,也引起了轰动效应。
莫迪上台之后,印度外交风格大变,从防御性的慢热转向进攻性的出击,更为重要的是打上了浓厚个人色彩。作为一个有个性的国家领导人,莫迪不断牵引印度外交部门的工作,这一次对巴基斯坦的“突访”就是例证,既能看出莫迪的外交风格,也可大体感知莫迪的外交思路。
莫迪上任一年多来,访问了几十个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以政府首脑的外交打破外交官僚机构的繁文缛节,借助社交媒体放大突袭的效果。虽然,莫迪在巴基斯坦只是与谢里夫握了下手,但释放了要改善与巴基斯坦的意愿。更重要的是,当这一握手之交被放置于传播力极强的社交媒体平台的时候,这种意愿就被制造为“事实”,从而对印巴两国的外交人员带来不小的冲击,有利于缓解双方半个多世纪以来累积的敌视与仇恨。
当然,仅仅依靠莫迪的善意也不能扭转印巴关系的紧张局面,谢里夫也是一个掌握实权的总理。谢里夫虽未必能够改变巴基斯坦军方的看法,但也可以拥有相当的外交回旋空间,否则,莫迪的握手之交可能会威胁到谢里夫的政治地位。而最近印度空军基地遭遇疑似来自巴基斯坦“穆罕默德军”恐怖分子袭击的事件,也昭示印巴关系改善,非一日之功。
政府首脑的“拍板”和意愿,需要通过外交官僚机器以及社会舆论来贯彻和实现。对于莫迪而言,要实现印度国家身份和形象的转变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制度性的建设。目前,印度外交部的规模还不足以支撑其迈向世界大国的夙愿。而一个作为“宿敌”存在的巴基斯坦,也不足以让印度放开手脚。印巴关系也是莫迪外交的关键一环,如同访问阿富汗归来要经停巴基斯坦一样,新德里通往喀布尔的道路要经过伊斯兰堡。
莫迪着意于经济建设,提出了“印度制造”的口号,经济发展必须依托于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唯有印巴和解才能实现南亚主题的转换,从安全转到经济发展的频道。只有立足于稳定繁荣的南亚,印度才能走出南亚,迈向世界,因为再具有个性的外交术也要服膺于地缘政治经济的框架。
孙兴杰(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博士)
来源: 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