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根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跨越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位供职于台湾地区“国家政策基金会”的台湾朋友受邀到南开大学迎水道校区做学术讲座,主持讲座的是我的另一个大陆朋友:南开大学的宪法学教授,两位朋友是在巴黎读书时相识的,当时一个在巴黎一大读法学博士,而另一位是访问学者。讲座后,我们一行乘车到南开大学南门的外滩风尚夜餐。津门夜景很美,车在美丽的夜色中行驶,车内谈话十分热烈。我们谈到现在青年学生的思想问题,特别是大陆学生西化、亲西倾向很严重,青年群体对中华文化的贬低甚至否定,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深深忧虑的问题。我们也谈到了近20多年来台湾所发生的政治乱象,认为台湾的民主是一个假象,西方民主政治移植到台湾,未必能结出丰硕的果子,它可能是外表美丽的罂粟花,毒化了政治生态,扭曲了人性中的真诚与良知,使原本真实的东西披上虚伪的外衣。我们共同的感受就是当下中国青年“西化”很严重,在亲近崇拜西方制度与文化的情绪中迷失了方向,找回文化自信十分重要和紧迫。大陆朋友谈到自己从国外回来后,思想经历一个否定之否定和最终回归的过程,他的经历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知识群体青年时代的思想演进轨迹,这也和中国近现代史对西方制度与文化的态度所经历过的转变是基本吻合的,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近现代史上,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中国长期忍受着炮火下的屈辱和不平等条约的压榨。中国社会开始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包括政治道路、制度和文化等广泛的社会领域都经历了对传统的批判否定、对西方简单地“拿来主义”再发展到结合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和“独立自主”这一基本的演化与变革轨迹。
近现代史,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和制度选择经历了从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漫长历史过程,这也是近百年来在中国政治发展道路中不断进行试错和变革的结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与实践,不断向前推进,不断完善。中国社会的变革也从器物、制度再到文化层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是一个不断逐层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雄踞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位。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次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会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即从器物到制度建设层面这一重心的转化,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的质的飞跃。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群体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代表着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勾勒着未来社会的雏形与轮廓。而当前中国青年学生当中存在的思想困惑和迷思,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是值得关注与思考的。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三个自信”上升为“四个自信”,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是时候该提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层面的问题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民族文化的复兴是民族复兴、崛起的先导与前兆。道路、理论和制度建构在文化自信基础上,文化是支撑政治道路、理论和制度等因素的最深层次的东西,没有文化自信,谈不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所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归到文化自信这一最本源的基点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独特表现形式,拥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吸纳、继承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范畴,它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在不断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结合时代发展实践而产生的创新成果。它呈现出巨大的包容性、批判性、开拓性、创新性与先进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器物和制度等层面的内容,而且也包含着中华文化的复兴。经济建设、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属于物质和制度层面的建设,中华民族的复兴,从深层的角度讲,必将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亟需把中华文化的复兴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予以高度关注,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上,把文化自信添加进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文化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软实力支撑。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性的竞争,多层次多领域,呈现出一个立体结构,表现在政治实力、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国际规则和文化实力等多方面的竞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雄踞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围绕着国际规则制定权问题正成为关系未来世界格局与国际秩序的竞争焦点。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联互通变得空前紧密,我们在观察和规划改革开放发展时,“必须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如何统筹考虑和综合利用国际国内规则,积极参与国际规则重构,关系到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权力和国际竞争力等问题。当前,在新兴大国崛起和全球治理机制大变革的背景下,我国在参与国际规则建构、争取制度性权力的同时,也需把提升文化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竞争力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予以高度关注。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最根本的是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作者:南开大学中国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 来源:求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