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维度审视,无论是哪个致力于迈向现代化的国家,在其发展进程中,都必然面临一个核心命题:如何与青年这一充满活力的新生社会力量实现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以制定国家规划的方式去谋求发展,在世界各国并不少见。然而,像中国这样,将青年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构建起多层级、全覆盖的规划体系,把青年需求精准嵌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用制度性实践推动“青年优先”理念从政策文本转化为治理实效,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独特性。
“十四五”规划提出:“深入实施青年发展规划,促进青年全面发展,搭建青年成长成才和建功立业的平台,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新中国历史上首个国家级青年发展专项规划《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强调,“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在国家规划的带动下,9个省级、112个市级、627个县级“十四五”规划设立青年发展专节(专章),“国家+地方”的青年规划体系日益完善。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高质量发展不是一句口号,更不局限于经济领域。青年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创造力的群体,其发展水平不仅直接关系个体价值的实现,更深刻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理想图景的构建进程,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高度。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从战略统筹到专项推进,一系列系统性举措彰显了党和国家对青年群体的殷切期许,释放了青年的创新活力与奋斗动能。
战略蓝图的落地,离不开具体实践的承接。2022年4月,《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出台。同年,45个城市、99个县域开启第一批为期两年的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针对青年“急难愁盼”,各地精准发力,在提升就业质量、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缓解婚恋生育压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优化营商创业环境等领域持续破题。不同地区百花齐放的实践探索,成为推动“青年优先”发展理念落地生根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执政党不仅将青年作为关爱与保障的重点对象,更把青年视为团结争取、教育引领的核心力量。在国家规划的视角中,青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活力源泉、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储备。青年不仅是政策红利的直接受益者,更成为国家与社会的积极建设者,其创造力、奋斗力持续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能。
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十四五”时期,面对国家的需要与时代的召唤,新时代中国青年怀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主动扛起责任担当,在各条战线书写青春答卷。
在科技攻关最前沿,无数青年科研人员潜心钻研,勇闯创新“无人区”,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奋力突破;在乡村振兴广袤天地,青年“新农人”、驻村第一书记、返乡创业大学生,用知识与汗水浇灌希望田野;在工厂车间、生产一线,青年技能人才精益求精,矢志争当大国工匠;在抢险救灾前线、基层治理细微处,处处活跃着青年奋斗的身影,处处闪耀着青春奉献的光芒……
他们早已撕掉“娇滴滴的一代”的刻板标签,成长为在实践中淬炼、在风雨中磨砺的有为青年。他们把个人理想深度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值得信赖、堪当大任的一代。而这种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特质,正是“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阶段,中国发展爬坡过坎、攻坚克难最需要的宝贵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十四五”时期青年工作的成就,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生动缩影。面向未来,我们既要持续巩固深化现有成果,更要不断优化青年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社会土壤,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赛道上继续奋勇争先。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我们坚信,一个始终关注青年、厚爱青年、成就青年的中国,必将赢得更加充满活力、希望与创造力的未来。新时代中国青年也必将在历史的接力赛中,跑出属于这一代人的最好成绩,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青春华章!
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