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教育观察 您的位置:观察网 >> 教育观察  >> 教育观察  

教育强国“六力”铸牢中国式现代化人才之基

作者:李 爽 发表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面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教育承担着史无前例的重要使命。教育强国“六力”指出了教育发展的方向,明确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任务,廓清了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体系,为铸牢中国式现代化人才之基提供了重要支撑。

  思政引领力确保人才培养始终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思政引领力在教育强国“六力”中排在首位,彰显了方向性、引领性和根本性地位。思政引领力要始终确保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方向,培养一代代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接班人;要始终确保人才建设服从于国家重大战略和发展需求,培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的高素质人才;要始终确保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发展格局中引航把舵,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引领力在教育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与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25年1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出台,进一步强调了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从立德树人价值导向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导向来看,提升教育的思政引领力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牢固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念和信心。要引导青年一代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建立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能够系统全面、辩证联系、发展进步地理解事物、开展研究、参与社会实践。要全面提升政治素养、思想素养、道德素养的培育,将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必修课和必备素质,确保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

  人才竞争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发展引擎和智力支持。人才竞争力是教育现代化的保障,也是主要目标,在教育强国“六力”中起到牵引和联系其他几个能力的核心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阐述现代化建设的人才之需。综合来看,在人才竞争力的培养塑造上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着力:一是完善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通过构建高质量、贯通式的教育体系,在教育的各个阶段建立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通道。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沃土计划”和“脱颖计划”,着力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在创新培养模式上下功夫,加强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育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二是优化人才引进和留存政策。以高效、积极、灵活的人才政策,以更宽容、更适宜的发展环境,以健全的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广纳人才,全面提升全球范围内人才资源的配置能力。三是提高人才使用效率。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是激发创新活力、攻坚技术瓶颈、推进成果产出的重要保证。要通过合理规划人才成长进度、开展有组织科研、健全人才管理机制等激发人才潜能。四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以重创新、重贡献、重质量、重实效完善评价体系,使人才评价与对国家战略需求的实际贡献相一致,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相一致。

  科技支撑力以技术赋能推动实现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坚实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这三项重要改革共同作用于国家发展战略和教育现代化战略,其中,科技是教育、人才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现代信息技术、数智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不断发展成熟为教学辅助、资源建设、个性化学习和精准化管理提供了关键助力。数字教育资源建设、虚拟仿真课程建设、知识图谱建设、AI助教应用等都是现代技术手段赋能而实现的教育教学创新。以先进科技助推教育改革,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全力培养理论水平高、应用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

  科技支撑力和人才竞争力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共同作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主导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水平科技离不开人的创造力,教育必须要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以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全球发展的引领者、创造者和示范者,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推动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以先进科技助力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激发青少年勇于探索、大胆创造,为中国式现代化储备人才力量。

  民生保障力以教育均衡发展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特征是人民性,民生保障力是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人才培养最基本的要求。民生保障力体现了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彰显了教育的人民属性。教育现代化需要培养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才,使青年一代懂得今天的美好生活来自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浴血奋斗、艰苦奋斗、团结奋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秉持人民意识、扎根人民群众,重视人民的伟大创造,满足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需求。

  同时,民生保障力也是均衡发展教育资源的要求。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差距、优化教育资源不仅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一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度关注教育保障和教育均衡问题,作出了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等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性的部署。以全局性、系统性的教育规划和合理性、科学性的资源配置,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结构。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中定位教育的民生保障力,凸显了教育的战略地位。

  社会协同力形成全社会共塑教育强国的良好氛围和发展环境。提升社会协同力,就是要建设有利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在体制机制上为形成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大合力提供有力保障。

  推进全社会共同支持教育强国建设,一是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关联、相互协同的育人机制。家庭是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社会价值不容忽视。教育有服务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也有支持教育发展的责任。社会教育帮助青年一代学活、学深、学透书本知识,拓展了认识和实践的空间,是人才成长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育部等13部门发布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统筹规划、明确职责、部门联动系统推进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为加强家庭的主体责任、学校的主导作用、社会的全面服务提供了指导。二是要构建发挥社会资源教育功能的新模式。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设立首批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涵盖红色文化、科学精神、工业文化、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等多个主题,帮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伟大精神和伟大创造。同时,推动学校与实践基地结对共建,共同开发优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资源,开展合作研究,形成了学校与社会资源共建、资源共享的创新模式。三是要完善学校实习实践制度,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提供制度保障。通过推进实习工作的制度建设,健全机关企事业单位接收实习生的激励机制等,打通渠道、破除壁垒,锻炼学生在实际情境、现实工作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高质量就业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国际影响力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既是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水平与全球贡献力的主要标志。具体来说,第一,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开教育强国建设的格局。教育的对外开放要在资源引进、人员交流、联合办学、合作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加强与世界顶尖高校、机构的合作,特别是促进双方在高科技前沿领域中的深度合作,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高水平平台。同时,要以政策机制吸引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留学人员来华,把中国建设成世界性的教育中心。第二,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提升我国在全球教育组织建设、教育规则制定和教育发展规划等方面的话语权;推动我国在教育数字化、信息化等新领域的研究,扩大我国的教育对外援助,形成在全球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影响力。第三,为推动全球教育的共同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结合了我国自身的国情条件、历史文化条件和现实条件,又借鉴全球优秀教育经验而探索创造出来的。今天,中国的新科技、高科技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突破性成就,以及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证明了这条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中国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探索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全球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中国的教育强国之路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人才根基,也为全球教育事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李爽,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下一条: 始终坚持文化建设 着眼于人落脚于人
教育观察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33 《观察网》系列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