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世干智库 您的位置:观察网 >> 世干智库  >> 世干智库  

汇聚正能量,点亮网络文明时空

作者:张晓华 发表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超11亿人,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创造了成效显著的数字经济,形成极富活力的网民群体。

  当网络空间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该如何汇聚网络正能量,共建网上美好家园?5月1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网信办等部门介绍了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化产品生产传播、网络法治建设等情况。

  创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央网信办(国家网信办)副主任杨建文介绍,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将于6月10日至11日在安徽合肥举办,大会以“汇聚网络正能量 引领时代新风尚”为主题。除主论坛外,大会针对网络主播培育管理、智能社会发展与治理、个人信息保护、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等网络文明建设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前沿话题,开设14场分论坛,并通过举办“科技·点亮网络文明时空”主题活动,展示科技成果、分享科创故事,弘扬网络文明新理念、新风尚。

  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秘书长赵晖表示,结合热点设置议题,有助于吸引网站平台、网络媒体、社会组织、广大网民等积极参与网络文明建设,共同推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

  “要把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转化为有意义的主题、有意思的表达、高品质的新媒体作品。”杨建文举例,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制作的《当孔子遇见苏格拉底》《当朱子遇见孔子》等一系列微视频,加强了传统文化的具象传播、创新表达,让中华文化以更加鲜活、生动的姿态呈现在网上。

  当前,我国青年网民规模达5.4亿人,青年群体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面向青年群体讲好故事,是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上传播的重要着力点。杨建文表示,要用好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注重以短视频、动漫、互动活动等年轻人“看得进”的方式,大力弘扬主流文化、主流价值,引导青年网民从中华文化宝库中吸收精华、汲取力量。

  数智赋能社会文明新风尚

  数智化是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网络最新技术的集中体现。怎样正确认知和使用网络技术,以数智化赋能社会文明新风尚?

  “我们必须主动拥抱数智化,探索形成更具开放性、交互性的文明培育新模式。”中央宣传部文明培育局局长赵树杰认为,要运用大数据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数智技术传播速度快、触达范围广、吸引力感染力强的优势,巩固提升社会主流价值的凝聚力、感召力。

  在赵树杰看来,数智技术与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将全方位、深层次重塑精神文明建设的理念、思路、方法、途径。“比如,在文明城市创建评估中,运用信息化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查看工作常态、了解群众满意度,可实现评估工作‘低感低扰’、创建成效‘可感可及’。”

  同时,赵树杰也提醒,要广泛普及网络新技术新应用新知识,尤其是帮助老年人、青少年培养数字素养,提升信息化技能和风险防范能力,营造安全网络环境,维护良好网络生态。

  法治护航网络文明建设

  近年来,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欺诈、“饭圈”乱象等问题频繁登上“热搜”,数据泄露、隐私侵犯等风险不断挑战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这些网络文明建设的难点亟待各方在法治框架内共同努力解决。

  法治是网络文明的基石。我国始终把依法管网治网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夯实网络文明建设的法治根基。

  如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为网络信息内容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基本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和《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管理办法》等规章,共同搭建起网络暴力信息的“防火墙”和个人信息权益的“护城河”;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致力于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

  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从严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恶意营销、AI技术滥用等网络违法乱象,建立全国网络辟谣联动机制……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我国持续加大网络执法力度,促进网络环境更加清朗。

  “要发挥法治在网络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法治方式推进互联网发展治理,护航网络文明建设行稳致远。”杨建文指出。

  (光明日报北京5月14日电)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5日 10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加快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
下一条: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世干智库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33 《观察网》系列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