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把文化自信所蕴含的力量充分激发出来,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精神文化支撑。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任何民族的复兴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兴盛,任何国家的衰落无不意味着文化的沉沦。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理论层面深入回答了文化建设中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在实践层面将文化作为治国理政重要资源,极大地提升了文化的地位。新征程上,文化自信所产生的精神力量将使14亿多中国人民更有信心去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特别是在文化愈发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今天,要坚定不移巩固文化主体性,清醒认识我们的文化从哪里来、现在处在什么方位、又将走向何方,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始终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增强亿万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把准正确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文化艺术日益繁荣,让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树立新风正气,持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要做好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规划,用好红色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创新提供红色文化产品,形成红色文旅、红色文创、红色演艺等系列品牌,依托红色文物设施,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用生动鲜活细节讲好红色故事。在吉林,要紧密结合我们党革命历程重要节点,全面梳理党领导吉林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历史脉络,进一步讲清讲好革命岁月中可歌可泣的吉林故事,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蕴藏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文化密码,积淀了深厚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形成了非常丰厚的文明硕果,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等。要推进“两个结合”,找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准确把握中华文化当代价值,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彰显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新的起点上纵深拓展,聚焦聚力以文惠民,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因地制宜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做强做大文化产业,使其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要完善网络文化管理机制,创新技术应用,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步伐,扎实推进文化数字化,借助数字技术打造适合不同区域、不同受众的传播场景,推动文化产品精准化传播。要把握新时代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完善符合文化领域特点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教育引导优秀文艺人才面向社会,直达基层,服务人民,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贡献力量。
来源:吉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