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部分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重要举措。文旅融合发展是旅游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抓手,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形成文化和旅游相互促进的态势,推动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一、文旅融合发展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
旅游业是综合性服务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产业,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综合带动作用。文化和旅游高度契合,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文化和旅游系统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为重要内容进行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果,有力推动了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促进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拉动经济增长。把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对各地发展经济有着重大而深远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将文化元素与旅游需求实现连接,能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播与保护,提升地方商品和服务的知名度。同时,通过大幅扩大消费受众,进而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本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必然带动和聚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发展壮大,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增量。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保持增长态势,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超过10%。今年以来,旅游业呈现加快恢复、提质增效的良好态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通过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升更加普及、更加普惠、更加便利的具有文化特质的旅游,充分发挥旅游为民富民利民乐民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旅游业繁荣发展,是国家昌盛、人民富足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能展示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传统文化类景区由2012年的2064个增加到2023年的4000余个,年均增长8%。浙江良渚遗址、四川三星堆遗址等景区,成为中华文明溯源的重要参观点;长城、长征、大运河、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等,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和传承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文化长廊。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精心打造出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使人们在旅行中感受文化的力量,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提升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能有力塑造中国积极健康的国际文化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大力发展旅游业要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健全交流合作机制,更好发挥文化和旅游独特作用,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和谐共存。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这要求旅游业更加有效地发挥旅游外交和旅游国际合作的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便利外籍人员在华旅游、支付的新举措,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旅游的堵点,以入境旅游的大发展带动旅游业整体水平提升,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有力的市场支持、资源支撑和动力支援。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建立完善,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旅游城市等文化旅游热点汇聚八方游客,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促进民心相通,有力推动中外务实合作。伴随外籍人员入境旅游便利化水平有效提升,让越来越多外国民众亲身感受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二、文旅融合发展遵循的原则和要求
今年5月17日,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三个原则: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强调统筹五对关系:统筹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国内与国际、发展与安全;明确五项使命任务: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如何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旅游强国的重大时代命题,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恪守正道,坚守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创新就是要以一往无前的胆魄和勇气变革现实,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发展。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就要用创意创新赋能旅游产业,不断拓展旅游产业边界,提升旅游产业创新供给能力,增强产业吸引力。做好内容挖掘,加大文化资源转化力度,以壮大市场主体推动文旅融合创新,以科技赋能拓展文旅融合增量,以业态创新提升文旅产业竞争力,以扩大消费助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坚持提质增效。旅游业的提质增效旨在提升旅游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同时提高旅游服务或管理过程的效率,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打造更高品质的旅游生活空间,用文化塑造旅游产业生产力。三是坚持融合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旅产业跨界融合、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等,推动“旅游+”发展,融合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科技教育等元素,夜间观光、生态绿道、自驾营地、研学旅行等新业态,加快培育推动旅游业向现代化、智慧化、品质化、国际化转变。
统筹五对关系。一是统筹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只有旅游市场实力强劲才可能提供优质旅游产品与良好旅游体验,通过建立竞争有序的旅游市场体系,发挥好市场的供求、价格以及竞争等机制作用。地方政府不仅发挥着规划者与调控者等职能,而且还通过有效组织与服务保障积极推进旅游供给与需求的对接,与市场力量形成合力。二是统筹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新的旅游项目的开发、新技术的应用、新市场的开拓,是在原有传统旅游业基础上的优化、转型、创新,为旅游业提供了稳定的供给和发展基础。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既要稳存量、盘活存量资产,又要拓增量,要找到旅游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点,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三是统筹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过度的旅游开发和游客量的激增也可能导致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破坏,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四是统筹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不只面向全国,也要拥抱全球。要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开发更多产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提升我国旅游的国际能见度和美誉度。五是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高水平安全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
明确五项使命任务。一是服务美好生活。不断上涨的旅游需求,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增加旅游就业和收入,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国理政理念。二是促进经济发展。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不但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播与保护,提升地方商品和服务的知名度,还能有助于解决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现实问题,通过大幅扩大消费受众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促进本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地区发展动力。三是构筑精神家园。坚持以旅彰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传下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开。四是展示中国形象。要以打造国际化品牌的方式做强旅游产业,以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世界级旅游景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等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旅品牌,展示山河之美、文化之美,让世界感悟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五是增进文明互鉴。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促进民心相通。
三、以创新精神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努力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发挥旅游业带动作用,释放“乘数效应”,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努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通过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是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我国拥有众多著名的文化遗产景区,借助具有代表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目的地形象文化品牌,传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引发游客的情感共鸣,加深游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打造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才能形成受游客信任和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视觉形象,将品牌标识、品牌色彩和标语口号等视觉元素融合起来,不断扩大旅游景点的影响力号召力。例如,陕西省利用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优势,大力推进“旅游+”发展,涌现出一批以大唐不夜城、袁家村、长安十二时辰等为代表的文旅品牌;河南省积极探索塑造文化旅游品牌,“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效果明显,这个品牌定位传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引发了游客的情感共鸣;连云港市花果山景区深入挖掘古典名著《西游记》的文化价值,将“西游文化”全方位融入景区的规划和发展当中,推动建成西游书院、西游剧场,推出评书、快板、相声、古彩戏法等节目。通过挖掘文化特色,以各具特色的文旅品牌形成优质供给,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繁荣发展。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在旅游公共服务中的应用,可以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旅游权利。文旅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是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上的文旅深度融合的关键。《“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要求抓好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工作,树立一批有代表性和推广价值的典型案例。首先,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发展体现在文旅公共服务场馆融合、功能融合,进一步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实现公共服务主客共享;其次,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发展能实现文旅资源的整合利用,取得“1+1>2”的效果,实现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再次,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发展能带动文化和旅游优势互补,相互支撑,打造更多彰显“文化味+烟火气”的产品。连云港市把公共文化机构和旅游服务中心作为试点单位,主要围绕公共文化机构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为连云港旅游发展提供文化资源支持、增加旅游宣传功能、公共文化设施与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合作开展文化旅游志愿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以文化为标识的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打造知名国际旅游目的地,既能促进各国各民族交往交流,又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既能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又能展示旅游场所地的大美;既能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又能改善民生福祉。打造旅游支柱产业是打造幸福产业、优势产业、富民产业,在促进交流互鉴、传播优秀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是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基础。在打造以文化为标识的国际旅游目的地过程中,要坚持四个原则:一要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发展服从保护的原则;二要坚持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相融合,注重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共建的原则;三要坚持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同谋划,更加关注长远发展的原则;四要坚持统筹兼顾和先行先试相结合,让知名旅游目的地发展走在前头,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近年来,连云港市坚持国际视野,健全国际标准,拓展国际市场,提供国际服务,积极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在吸引国外游客的同时,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促进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
(作者:连云港市花果山风景区党委书记、管理处主任)
来源:《红旗文稿》202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