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聚焦引航 您的位置:观察网 >> 聚焦引航  >> 聚焦引航  

守正创新 不断提升思想引领力

作者:刘 飞 发表时间:2024年11月15日  

      10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深刻意蕴,需要深入学习领会。

  真理、思想构成了文化本质性力量的重要方面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思想就是力量”,“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文化的本质性力量首先在于思想的引领力。所谓“文”即“理”也,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是“道”,而不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途径。道理、思想、道义的力量是真正的文化力量。用“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深邃思想、“道之在我之谓德”的崇高道德来感召人、指引人,才是文化之为文化的实质,是文化建设的根本和关键。

  中华民族历来秉持文治教化的基本理念,具有高远的文化关怀和追求,崇文好学尚德,强调以文化人。以文化人,其实质就是要“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以力服人”不能长久,更不可能让人出于内在自觉而作出善良的行动。“以理服人”“以德服人”才能真正收获人心,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也”。以文治理国家、天下,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既然文化的本质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那么,一套文化是否先进,首先在于是否有一套能够成风化人的思想文化。先进思想的表征,不仅仅在于理论的高深、逻辑的自洽,更在于其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力,能够真正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和导引,能够指导人们根据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和根本规定、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去行动。反之,如果文化建设的重心流于文化的表层,重“术”不重“道”,就不可能被人们真正重视和接纳。

  新时代新征程上,伟大事业需要伟大思想来引领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思想、伟大事业需要伟大思想和理论的指导。当代中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个伟大的社会变革、伟大的事业,前无古人,既没有任何现成的模板可以照搬挪用,也找不到任何现成的教科书来指导,只能靠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去攻坚克难,进行无与伦比的理论创新、思想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

  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当代中国正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再加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前所未有,国际国内的形势愈加纷繁复杂,这些为我们伟大事业的推进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面对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唯有迎难而上,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高度重视理论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增强思想和理论的引领力。

  高度重视思想的力量、理论的建设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物质与精神辩证统一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人的社会实践之中。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变迁一定会引起文化特别是思想文化、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另一方面,人的思想意识、精神心智对社会生活具有很大的能动作用,适应历史发展大势的思想文化意识观念会极大引领、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有一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充分继承,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基本立场和观点,指出“辩证唯物主义虽然强调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

  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需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意识形态,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我们需要深刻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争夺人心”的工作,需要用真正好的、有说服力、有引领力的内容去丰富充实人们的头脑,让人们能够确立起正确的思想意识、思想观念。所以,仅仅只是破除各种错误思想认识、思潮观点远远不够,如果正确的观念没有形成,人的精神处于一种苍白空洞的状态,那么错误的东西迟早还是会趁虚而入,侵入人心、扰乱人心。

  提升党的文化领导权、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应该立足于思想和理论的建设,以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方式,堂堂正正、大张旗鼓地把我们需要高举、高扬的东西说清楚、道明白,使之真正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旋律,真正成为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与认同并切实转化为日用常行的社会主流思想意识。尤其是在当前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的情况下,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坚持“两个结合”,守正创新,保持不被“乱花迷眼”的定力

  首先,要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新征程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要任务是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

  其次,要守住“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最重要的是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持“两个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再次,要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文化建设守正创新有深刻阐述:“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清楚改什么、怎么改,也要弄明白哪些不要改、不能改,既要有推陈出新的勇气和智慧,也要有不被“乱花迷眼”的定力。

       作者:刘飞(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让体育精神汇聚民族团结的力量
下一条: 改革开放是中国提供的重要全球公共品
聚焦引航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33 《观察网》系列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