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传媒观察 您的位置:观察网 >> 传媒观察  >> 传媒观察  

几百元就能“克隆”网站,别成了“公地悲剧”

作者:朱昌俊 发表时间:2024年11月04日  

几百元就能“克隆”网站,别成了“公地悲剧” 

  对假网站的打击的确存在一定难度。如这类网站服务器常位于境外,且往往针对特定主体定向传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只能任其发展。

  10月3日,一篇针对某女演员的评论文章《低俗炒作博眼球,爆“瓜”文化不可取》在网上传播,因文章页面带有“人民网”标识,部分网友认为是官媒发声,纷纷转发。而真相令人大跌眼镜:经警方调查,该文章系不法人员假冒媒体名义杜撰,传至网络。其实,“仿冒正规网站”并非偶发事件。新京报记者多方采访调查发现,这背后是一项成熟的“产业”:客户支付几百至几千元的费用,无需提供任何个人身份信息、无需备案,技术人员即可按照客户需求制作违规网站。

  假冒、山寨网站,其实早就有之。此番因为一篇假评论而牵出假网站,再次证明克隆网站这门黑灰生意依然未绝迹。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假网站的制作成本越来越低,还原度越来越高,这说明打击、防范假网站的任务其实更重了。

  对假网站的打击,的确存在一定难度。如这类网站服务器常位于境外,且往往针对特定主体定向传播,隐蔽性强,极易逃避监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只能任其发展。

  首先,假网站的分布有规律可循。如从调查看,电商及政务网站是仿冒网站的“重灾区”,尤其是带有查验证书功能的官方网站,如涉及就学、考试报名,就业、职称评审等民生领域的政务网站就是仿冒的重点对象。那么,相关存在被仿冒高风险的网站主体,就应该加大监测力度,并及时将发现的假冒网站信息共享给相关部门进行协同处理。同时,相关部门也要针对各类举报线索进行顺藤摸瓜。毕竟,假网站泛滥对应的是相当数量的受骗者,如果能根据受骗者的反馈,加以及时跟进处理和公开曝光,想必其生存空间也就没那么大。

  当然,更重要的是,假冒网站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更猖獗,那么,在防范和打击上也要注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多向技术借力。如有专家所指出,搜索引擎应加大对官方、权威信息的展示推动力度,对于疑似仿冒网站做分类提醒。毕竟,搜索引擎充当着信息入口的角色,如果一些山寨网站失去被展示和被搜索出来的可能性,自然也就难以兴风作浪。另外,一些山寨网站从“人眼”看起来足以以假乱真,但是,借助AI技术综合域名地址与备案信息等实现精准识别,或者通过页面信息的高度雷同,来提醒消费者注意识别,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这方面,关键还是需要相关平台加大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

  假网站的危害性不容小觑。它可能导致财产损失和个人信息泄露,而且,如果高风险作业人员通过仿冒网站购买、查验伪造的专业技术证书并上岗,会埋下重大事故隐患。此外,这类网站的猖獗也会给公众带来困扰,损害媒体、政府的公信力。但是,在治理上也要避免形成“公地悲剧”,即还是要通过明确各方的打击和预防责任来提升治理的动力。当责任边界明晰了,治理能力的提升,才不至于陷入“知易行难”的尴尬。

  像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2020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当年我国共发现约20万个针对境内网站的仿冒页面,同比增长约1.4倍。既然数量都摸清楚了,到底由于谁来“管”和“治”,也该变得清晰起来。(朱昌俊)

 

来源:光明网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提升网络法治建设 共筑清朗网络生态
下一条: 世界大众文化发展流变的“中国时间”逐渐到来
传媒观察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33 《观察网》系列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