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舆曙角度 您的位置:观察网 >> 舆曙角度  >> 舆曙角度  

在经济与文化交融互动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者:盛世豪 发表时间:2024年10月15日  

    文化与经济是人类文明的两大标志,都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系统。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形成的,其繁荣发展更是依托于经济的支撑;而经济发展的背后也有着深刻而广泛的文化因素。社会发展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再到数字经济,不同的经济形态,对应着各不相同的文化形态,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互融发展,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图景。而在当代,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更是成为发展的一大趋势。

  人为本:文化赋予发展深厚的人文价值

  关于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回答。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基于对欧洲资本主义的深入研究,指出,“经济从来不是孤立的。经济活动场所也是其他实体——文化、社会、政治——的安身之地,其他实体不断向经济渗透,以便推进或者阻碍经济的发展。这些实体很难互相分开”。20世纪中叶以来,许多学者开启了对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相关研究,研究经济发展背后的文化因素、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机制,或者从经济学、社会学的视角探讨文化发展或文化政策等问题。

  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十分关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重视或突出“人”在发展中的地位。“天人合一”“经世济民”以及“物物而不物于物”等等,都体现出对人的重视。2006年10月30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一文,高度概括了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即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并强调,“文化经济”的本质在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说到底要突出一个“人”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对文化与经济关系的思考,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纳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框架中。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坚持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人文与经济互融共生、相得益彰,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以人类为关照的人文情怀。在推进“文化经济”的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这不仅跳出了传统文化经济学的视域,也超越了片面强调人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人的精神需求的西方现代化发展观念。

  以文聚力:文化赋予发展广泛的动力

  经济发展需要广泛的动力支撑,而文化的作用则具有特殊的意义。

  2005年8月12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文化是灵魂》一文,文章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他强调,“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古往今来,浙江人敏于挖掘文化传统中的经济元素和商业契机,善于向经济活动中注入更多文化内涵,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他点出,“浙江人的这种‘文化基因’,一旦遇到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必然‘一有雨露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极大地推动浙江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以文聚力,就是指文化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诸如精神力、软实力、吸引力等更广泛的发展动力。

  所谓精神力是指蕴含在文化中的一种内在的、机制性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区域或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以浙江为例,千百年来,富于创造力的文化传统深深地融汇在一代代浙江人民的血液中,体现在浙江人民的行为上,凝聚成浙江人民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进而成为推动浙江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这种精神力也体现在经济组织或市场主体内在的凝聚力和行动力上。

  所谓软实力是指以非物化要素构成的能力。基于文化IP、文化节庆、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等文化业态的纷纷出现,文化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产业化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实力。文化与不同产业的深度结合,使得越来越多的产品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增值空间;文化与新技术的充分嫁接,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浙江为例,近20年来,文化产业增加值从442亿元增长至5145亿元,占GDP比重从3.8%增长至6.95%。仅杭州一地2023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211亿元、同比增长11.3%,占全市GDP比重16%。

  所谓吸引力是指对发展要素和主体的集聚与吸纳能力。一个地区要发展,不仅要有相应的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更重要的是能够吸引并集聚更多的创新要素和创新主体。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等,不仅可以降低制度成本,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而且还能够给企业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给企业家提供更好的文化交流场所,因而成为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在区域经济竞争群雄并起的背后,是区域文化吸引力的竞争,社会财富越来越向拥有文化软实力优势的区域集聚。

  以文赋能:发挥文化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推动作用

  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推动文化与经济相结合,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以文赋能,就是要充分挖掘并发挥文化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推动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守人文价值导向。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与价值旨归。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要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因此,我们要坚守人文价值导向,坚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着力创造高品质生活。高品质生活包括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这既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品质生活的核心主要体现在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上,或者说文化的丰盈程度是衡量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尺度。因此,要通过高质量的文化设施和高品位的文化供给,使文化更广泛地融入我们的生活生产,使人民的生活越来越有品质,从而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人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发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充分激发创新活力,需要创新文化的有力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我们要牢固树立鼓励创新的教育理念,更加重视传播科学思想、讲好创新创业故事,推动全社会崇尚科学、热爱创新。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视创新的民族基因,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大力激发企业家精神。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进一步破解阻碍创新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在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支持创新者获得合法收益,从而进一步激励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作者:盛世豪(浙江省社科联主席,省咨询委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浙江日报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引领人类进步方向 开辟共同美好未来
下一条: 析理论道: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辩证关联
舆曙角度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33 《观察网》系列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