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舆曙角度 您的位置:观察网 >> 舆曙角度  >> 舆曙角度  

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作者:杨煌 发表时间:2021年02月10日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谋划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强调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些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也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需要在工作中积极稳妥把握,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

  一、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共同富裕,既是社会制度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富裕”反映了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说到底就是让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这是人类古老而长久的向往。然而,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他们描述的“大同”社会,只是一种幻想,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实现的道路。而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

  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在另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这个状况只有在未来新社会中才能改变。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人念兹在兹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带领广大人民不畏艰难、接续奋斗,走出了一条解决温饱、基本小康,到消灭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成功发展之路。

  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让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之后不久,“共同富裕”的表述就出现在党的文件中。1953年12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提出“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的美好目标。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同志认定:“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消灭贫穷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但是,这一时期,我们对于共同富裕也有过不正确认识,在实践上走过弯路,正如邓小平同志总结的那样,“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开辟了通过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这激发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活力,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收入差距也不可避免地大了起来,贫富不均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两极分化的情况会不会出现,中国会不会因此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回答和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认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并规划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持续奋斗,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体人民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在共同富裕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歩。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二、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把“共同富裕”上升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既为我们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目标,也指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途径。

  党的十八大,习近平同志甫一当选我们党的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就掷地有声地提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使命清晰,担当勇毅,“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更是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对于实现共同富裕作出了进一步规划。

  消灭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100年前,孙中山先生这样描述当时中国社会状况:“中国今日民穷财尽,所患在贫”。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剩余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这标志着我国彻底告别绝对贫困,夺取了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这是一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伟业。我们又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人民需要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

  经过新中国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位,物质财富积累使我们有了解决影响共同富裕的突出问题的条件和基础。思想和理论认识的深化,更增强了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自觉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行动指南。共同富裕,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的重要内容,也是“十四个坚持”的明确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因此新时代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发展进入新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如何释放出强大的内需?共同富裕是扩大内需的基础,也是扩大内需的根本举措。共同富裕释放的强大需求,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进入发展新阶段,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没有了发展,共同富裕就成了海市蜃楼。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为共同富裕打好坚实的物质基础。

  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通过扶志、扶智和壮基、兴业等手段,巩固脱贫成果,促进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实现进一步发展。40多年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40多年后的今天,要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要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让人民群众不断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生逢美好时代,我们亲眼见证了成功脱贫的历史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我们手里实现。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人民意气风发走上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我们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

       作者单位:求是杂志社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下一条: 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
舆曙角度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24 《观察网》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