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文明融合 您的位置:观察网 >> 文明融合  >> 文明融合  

王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显著成果

作者:人民网-强国论坛 发表时间:2021年01月07日  

      人民网北京2020年12月18日电 (记者王先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证明为可信的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在接受人民网强国论坛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我国考古学已登上国际考古学界核心舞台,要运用我国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推进国际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

  强国论坛:做好我国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是一项重要内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的实施情况如何?

  王巍:在中国考古学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是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几代考古人孜孜以求、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工程秉持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方针,以考古学为基础,多学科联合攻关,对中华大地的文明起源、形成和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导致这一过程的环境背景、产业基础、发展动力与机制进行综合探讨研究。20个大学科的近400位专家学者,在15年的时间里联合攻关、艰辛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果,充分显示出多学科结合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对学术观点与研究体系的创新。

  强国论坛:目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王巍:第一,实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研究成果表明,从距今6000年开始,在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等地区,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精神生活日益丰富,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各地区相继开始出现社会分化和显贵家族。在距今5500年到5000年期间,社会分化加剧,形成了集军事权力与祭祀权力于一身的王者和地位显赫的家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到区域文明社会。中华5000年文明并非虚言,而是历史的真实。

  第二,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新方案,为探索世界各地文明起源作出中国学者的贡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冲破了西方学术界文明“三要素”理论(出现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桎梏,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生产力获得发展,出现社会分工;社会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出现王权;人口显著增加和集中,出现都邑性城市,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现王所管辖的区域性政体和国家。这一标准也符合世界其他原生文明,具有普遍意义,是中国学者对世界文明研究作出的贡献。

  第三,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再现各地文明演进的情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各地的中心性遗址为重点对象,开展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发掘出的各类遗迹和器物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生活场景,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遗迹和器物都是实物遗存,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可视性。国内外公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各地区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场景,了解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对世界的贡献。

  第四,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脉络——早期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由于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业基础,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区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这些文明各自走着自己的道路,并经历了不同的兴衰过程。与此同时,各个区域的文明彼此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相互交流,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后来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基因的共性因素,如以玉为贵的观点、龙的信仰、祖先崇拜、天人合一、礼仪制度、和合思想等。

  距今4300年前后,由于环境变化和社会内部变化等原因,长江上中下游、黄河上游和下游以及辽河流域等曾经盛极一时的区域文明相继发生衰变,而中原地区的文明兼收并蓄,吸收周边地区各文明的先进因素,迅速发展,持续崛起,一跃成为最为兴盛的文明,开启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历史格局,形成了早期中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原地区的文化经历了辐射——汇聚——辐射的过程。

  在黄帝和炎帝时期,中原地区的彩陶文化向周围地区施加强烈影响,形成第一次中原地区文化向周围的辐射。夏王朝建立后,形成了都城布局、宫室格局、青铜礼器、玉石礼器和陶礼器等一整套规制,其中很多内容被后来的商、周王朝乃至其后的历代王朝所承袭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多学科结合与科学论证,实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把中华文明形成的时间由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王朝提早到距今5000多年,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论证为可信的历史;追溯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展现了各地区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场景,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动力和源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取得的成果是中国考古学实现其重大使命的典型例证。

  强国论坛:我们的考古工作存在哪些“短板”,怎么去补?

  王巍:我国考古学界目前存在突出的“短板”,即考古研究成果的宣传和传播还不够。我们迫切需要通过通俗读物、系列纪录片、专题电视栏目、网络讲座、文物展览、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对考古成果的宣传和普及。对此,考古工作者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职责,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下大气力宣传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的研究成果,宣传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辉煌成就,以及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卓越贡献。

  强国论坛:如何运用我国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大力推进国际交流,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王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化经历了从“请进来”为主,到“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再到以“走出去”为主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目前,中国考古工作者已在近30个国家进行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除了把我们的周边国家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作为考古“走出去”的重点,我们的工作范围和研究视野还扩展到世界其他古老文明,足迹遍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这些发掘,展示了中国考古人良好的学术意识、独特的发掘技术与方法。我们也通过这些发掘更深入地了解其他古老文明,有利于今后开展中外古代文明比较研究,也有利于改变中国考古学界对其他古老文明研究没有发言权的窘境,增强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

  我们从2013年开始,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考古论坛(上海)”。“世界考古论坛”的成功举办,使游离于国际考古学界边缘的中国考古学一举登上了国际考古学界的核心舞台,使国际考古学界得以较为直观和全面地了解中国考古学的进步,了解考古学所揭示的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世界考古论坛”是中国考古学国际化非常重要也非常成功的形式,得到国际考古学界的积极响应和广泛赞誉。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三星堆文物为何再度引发高度关注
下一条: 中国战“疫”将成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又一基石
文明融合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24 《观察网》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