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1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当前,经过艰苦努力,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各行各业陆续复工复产,必须集中精力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经济工作目标。
积极研究和探索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六稳”目标的有效路径和经济政策。在应对疫情的同时,宏观经济要实现“六稳”,需要有坚定的信心。要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一盘棋”积极应对疫情,不管多严重的疫情,最终都将是阶段性的。疫情改变不了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征,更动摇不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趋势。虽然疫情难以避免会对今年一季度甚至二季度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但只要政策得当并有效实施,今年二季度或下半年,被压抑的消费需求便会出现反弹,提速增长。因此,实现1100万新增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的稳就业目标,是有把握的。
重视疫情防控期的经济发展,为打赢疫情阻击战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打仗最终打的是消耗,是后勤,是物质保障,拼的是经济。无论是疫情防控和治疗所需的直接医用物资,还是保证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各类产品与服务资源,都离不开生产、分配、流通等物质生产活动,离不开经济的循环畅通。因此,疫情防控阶段经济工作的重点,必须一方面抓十万火急的医疗卫生产品生产,确保医疗卫生资源的高质量供给,财政、税收、货币、信贷、产业等经济政策都要围绕这一经济工作重点聚焦发力,避免各自为政和政策冲突;另一方面,要满足这个时期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生产活动需求,无论是防控管理还是制定政策,都要努力畅通城乡物流,让“流通”活起来,各种管理举措都要为基本物质生活产品尤其是农副产品的正常生产、流通创造条件。近期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不断从财政、金融等多个方面出台各项举措,支持经济发展迅速走上恢复增长的正轨。尤其是对就业贡献巨大、因疫情防控无法正常开业的广大中小微企业,中央和各级政府陆续出台各项有针对性的政策,给予税收、信贷支持,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最大限度避免企业出现现金流断裂的情况。
针对疫后经济快速恢复和加速发展,出台以短期经济刺激为主要特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根据过去的宏观调控经验,结合中国经济目前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宏观调控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政策是正确的。但此次突发的疫情打乱了原有的经济发展节奏和政策安排,为了确保“六稳”目标的实现,可以在以稳为主的宏观政策安排中,嵌入刺激性的政策因素,不搞“大水漫灌”,但一定要为企业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恢复和发展生产提供更为积极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因疫情面临的负担和成本。2月12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就指出,“要更好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作用”,“要继续研究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缓解企业经营困难”,“以更大力度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财税、金融、社保等政策”。这些都是应对突发疫情的重要政策。同时,要把这次疫情暴露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作为未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比如,一些地区尤其是地市和县一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差、公共卫生资源不足,是经过这次“破坏性检验”暴露出的重要问题,疫情结束后,国家应专项研究全国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加大全国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快建设省与省、省与市、市与市、市与县、县与县之间能够互相策应、互为支持的高标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网络。再者,这次疫情又促进了许多产业的结构性变化,如“线上经济”对“线下经济”的加速替代、“免费”业务对“收费”业务的加速取代、“智慧城市”对“传统城市”的加速代替等,这些都孕育着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只要加以政策引导,必将变成潜力巨大的新经济增长点。
需要强调的是,确保实现“六稳”的关键,还是要千方百计调动各类经济主体的发展积极性。因此,无论疫情期间还是疫情过后,都要通过加快激励机制、容错机制和产权保护机制的建设,充分调动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类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韩保江,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