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经济观察 您的位置:观察网 >> 经济观察  >> 经济观察  

新冠病毒疫情对我国经济会构成长期影响吗?

作者:曹钟雄 发表时间:2020年02月04日  

      疫情是短暂的,但对未来我国产业影响会是深刻的,对创新的重视、对新经济的期待,以及对健康的关注是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动能。我国产业将呈现长期性的新趋向,生命健康的新方式。作者:曹钟雄

  曹钟雄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给中国经济着实来了个措手不及。日前,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其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本次疫情与2003年有很大的不同,最不一样就是中国经济跟2003年相比已经发生了本质性变化。

  疫情爆发高峰节点不太一样。非典高峰在当年的3-4月份,对当年的经济和生产冲击较大,比较被动。本次则在春节假期,后面的经济政策调整、企业生产调整在时间上会更宽裕,也会更主动。

  国际环境不太一样。此次疫情发生在美国的逆全球化、全球保守主义盛行之时,而2003年SARS则处于贸易全球化高涨期。

  经济发展阶段不一样。2019年我国GDP接近100万亿,人均GDP站在一万美元之上,进入了全球中等收入中期水平。

  产业基础不一样。2019年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为7.1:39:53.9,服务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是全球工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

  可以预见的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短期经济会有一定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领域:

  第一,消费受到很大冲击。春节期间本来是我国消费的旺季,消费领域毫无疑问将是受冲击最大的一个领域,如购物中心、传统的商场、批发市场、酒店等零售业。

  第二,基建、地产开发,以及用工密集的行业影响明显。劳动密集型行业中,譬如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领域的PCB电路板、手机组装等用工需求大的企业影响将较大。

  第三,创业型中小企业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中小企业本来对经济风险的抵抗能力就相对较弱。疫情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加剧经营困难。特别是创业型企业,在艰难的融资环境下,还将背受租金、工资等负担,很多企业处于非盈利状态,非常时期增加了企业的生存压力。

  中外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即使大规模传染病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也是短暂的。WHO对中国控制疫情的能力表示了充分的信心。我们有非典疫情的经验,更何况还有较好的体制保障。为此短期来看,政府应尽早重新调整经济政策,一边控制疫情,一边制定新的经济调控政策,譬如加大税收减免政策,做好缓交或降低社保缴纳比例,开展重点行业的灾情补贴等给企业纾困解难。企业也需要调整生产计划,做好恢复生产、追赶进度的安排。

  疫情是短暂的,但对未来我国产业影响会是深刻的,对创新的重视、对新经济的期待,以及对健康的关注是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动能。我国产业将呈现长期性的新趋向,生命健康的新方式、泛互联网的新经济、智能制造新模式。

  医疗、生命健康产业将得到新发展空间。健康产业本来就是消费升级的重点领域,疫情后对健康关注会从口罩需求向其他健康领域不断拓展,如卫生防护、医疗保健、休闲运动等发展空间会进一步打开。

  智慧城市、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医疗等向更智能化、智慧化方向发展。在疫情人员控制上,我们还做不到对同车次人员的跟踪,或者疫情“点对点”通知。可见,我们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在城市级别,我们的交通数据、医疗数据等之间并未打通。

  电商为代表的新经济进一步深化发展,随着5G布局,泛互联网产业将迎来第二次春天。随着5G建设的深入开展,与互联网相关的产业将又一次迎来发展的黄金期。互联网重构的不再是简单的规模经济,而是对非互联网领域的进一步重构,与硬件深度融合,将硬件融入服务。

  智能制造不仅仅是国家倡导的方向,智能制造将进一步强化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角色。在一、二线城市,缓解人工短缺,企业将加大机器代人,一批无人工厂、无人车间会不断涌现。

 

来源:中国网——观点中国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营造尊重知识价值的营商环境
下一条: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着力点
经济观察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24 《观察网》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