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教育观察 您的位置:观察网 >> 教育观察  >> 教育观察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作者:宫福清 发表时间:2019年08月26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现代化是中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仍面临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要与不均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现代化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突破口与着力点。

  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实施方案》的世界意义与历史传承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仁川宣言》《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精神要旨、理念精髓一脉相承。它的颁布有着深远的国际背景与意义。

  2015年5月19-21日,在韩国仁川举行的世界教育论坛,围绕“通过教育改变人生”主题,讨论未来15年全球教育议程,制定2030全球教育发展路线图,通过了《仁川宣言》和《教育2030行动框架》。联合国大会第七十届会议上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这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人类的共同愿景,也是世界各国领导人与各国人民之间达成的社会契约。”2016年,我国政府对应联合国2030议程,开始组织人员编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在编制过程中,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基本战略,故所有专项工作都与时间节点2035和2050看齐,所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重新命名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首次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表明了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积极主动去兑现《仁川宣言》的教育目标。

  我国历来重视教育现代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从1977年开始,在国家顶层设计中就包含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思想。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中国未来教育改革指明方向。1985年,中国颁布了教育现代化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再次指出:今后事情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在于人才,而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都将教育列入国家民生工程建设的首要事项,提高到了关乎民族复兴的高度。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由此可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在立足国情、世情,对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安排、参照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背景下孕育而生。《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在国家现代化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局中考虑我国的教育定位,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履行对联合国2030持续发展议程的承诺,更是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实际作为。

  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实施方案》的内涵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实施方案》是一个系统性战略方案,两个各有侧重与分工,又共同构成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顶层战略与行动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与以往的教育中长期规划相比,时间跨度更长,重在目标导向,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国家现代化全局出发,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和经验基础上,面向未来描绘教育发展图景,系统勾画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愿景,明确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实施路径。《实施方案》定位于行动计划,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突出行动性、操作性,重在问题导向,按照可操作、可落地、可监测、可评估的原则,聚焦未来五年教育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当前教育发展面临的紧迫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这两个文件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人民提供更加美好的教育。

  美好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之素质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也没有教育的现代化,更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因此,教育现代化首先是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现代化独立人格和以创新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系统地提出了八个“更加注重”的基本理念,即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教育本就是使人之成人的伟大事业,这八大基本理念都是基于以人为本而展开,遵循了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也顺应了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实施方案》也将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项重点任务之首。可见,只有更加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以人为本的教育现代化,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现代化。

  美好的教育是注重均衡的教育。教育均衡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包涵多层次、多维度的发展要求。从空间均衡来看,一方面,推动东中西部地区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促进老、少、边、穷地区教育加快发展;另一方面,秉承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理念,建立“平等且融合”的城乡教育交流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从结构均衡来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等子系统要相互协调、支撑、统筹发展,优先发展公共基础教育,特别是补齐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短板,进一步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的差距,服务于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时代诉求。

  美好的教育是充分发展的教育。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进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只有更充分的教育才能满足国家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内外环境、供求关系、资源条件、评价标准的深刻变化促使教育发展方式与程度更加优化、更加充分。为此,教育发展方式要从外延式的规模扩张向内涵式的质量提升转变。这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在于把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资源的着力点从外延转到内涵上来;教育服务要有效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终身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教育系统突破时空界限和教育群体的限制,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形态,使人人、时时、处处可学,为每一个学习者释放潜能提供平台和机遇。

  美好的教育是追求优质的教育。优质的教育是更加优质的教育理念、教育关系、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统一。一方面,“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是学校教育的终极追求,意味着教育要培育学生的理智能力、道德品质、幸福体验、审美意境,关照学生的文化素质、行为方式、人生态度,指向全面、自由、个性、和谐发展,从而达致精神、品格、人格、个性等方面更加优质。另一方面,在提高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的基础上,更加优质的教育意味着从学校教育向社会教育拓展,进一步构建起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终身教育体系;让教育覆盖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更加人本、更加均衡、更加充分、更加优质的教育为更加美好的教育提供了保障与可能,更加美好的教育引领着教育的发展方向,这也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真谛所在。

  三、《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实施方案》的路径与重点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是弄清如何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会贯通于全部教育实践之中,实现新时代中国教育理念、目标、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全面现代化。

  坚定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任何教育不能脱离特定时代、特定国家、特定民族、特定阶级而存在,而且任何教育都必须服务特定时代、特定国家、特定民族、特定阶级,只有这样,教育在特定时代背景才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包涵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教育在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要塑造创新育人、公平育人、实践育人、开放育人的教育环境,构筑起创新、公平、实践、开放的教育体系。中国教育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才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够培养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够有助于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概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本体论、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论、素质教育的教育方法论、实践为本的教育认识论等,是推进新时代教育更加均衡、充分发展的强大的方法论与行动纲领。

  深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安排。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积极落实国家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充分发挥教育重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此,国家应制定优先发展教育的行动纲领;建立优先发展教育的预算、核算制度;建立优先发展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制度;同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对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投入力度,扩大教育经费融资渠道,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健全基本教育设施,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特别要认识到, 教育投入是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 是对发展的投入、对未来的投入、对民生的投入,可以说是有巨大回报的伟大投入。

  大力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管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一些老大难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如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资源配置、创新性人才培养等,这些问题的实质是教育的结构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源头着手,真正解除制约我国教育进一步优化发展的藩篱,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此,首先,要围绕党中央和国家关于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整体布局、长期规划、最终目标,教育领域必须进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弥合校际、城乡、区域间的教育差距。其次,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管、办、评分离,着力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要从对教育的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从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从管理向服务转变。最后,要继续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深化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利用各方力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给受教育者更多、更好的选择。

  加速实现新时代教师教育现代化。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优秀的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核心保障和有效支撑。教师教育现代化关系着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石。从教育学意义上看,现代化的教师教育是从生命内在需要上发力,关注教师的教育知识、技能和精神。我们坚信,教育者是点燃梦想的伟大火炬手,要努力使每一个受过师范教育的人内心都充盈梦想,永葆初心。为此,首先要在建立开放的教师市场的改革方向下,基础教育学校的师资供需、师范院校之间及其与综合性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等主要由逐渐建立的教师市场来进行调节。健全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其次,要完善教师教育制度化的质量保障制度系统,这一系统至少包括教师培养、培训、资格认证、聘任、管理包括评价以及与此紧密联系的教师教育机构的认证与评估、教师教育课程评估等方面。尤其是要加大教职工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切实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完善教师资格体系和准入制度。健全教师职称、岗位和考核评价制度。最后,要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完善教师待遇保障制度,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活补助政策。加大教师表彰奖励力度,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作者:辽宁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来源: 《红旗文稿》2019/16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专家谈】七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启示
下一条: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教育观察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33 《观察网》系列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