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领域寻求话语权——
一个欠发达地区的高质量发展突围之路(上)
高质量发展是一道时代必答题,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宁夏而言,不能简单把东部的“解法”拿来套自己的实际,更不能在大潮中张望、等待。
没有前路可循、没有经验可鉴。但有解题的思路、有突围的法宝。
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咬紧牙关,保持定力,深化改革,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披荆斩棘、突围前行。
一种动力,日渐成长、持续赋能,以创新思维推动创新走入“寻常百姓家”
提起创新,总觉得轻盈灵动、周身冒着仙气,与“傻大粗黑”的欠发达省区之间,似乎隔着千山万水。
跨越千山万水,宁夏跋山涉水。
将创新驱动战略列为三大战略之首,以创新思维创新举措强力推动。
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出台“创新驱动30条”+系列配套政策,打造与高质量发展相呼应的高配版政策体系,聚焦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国家、自治区重点战略,精准发力,优化资源配置,启动实施“五大科技创新行动”,构建特色创新体系,激活企业创新自觉,打通提升内循环;
针对科技创新“先天不足”,抓紧抓牢东西部对口联动科技支宁机遇,主动与科技部对接、与发达省市对接,连续两年召开“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推进会,放眼全国引才引智引项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谋求发展,构筑引力外循环。
两年来,“科技支宁”跨过黄河流域走向全国,合作范围从北上广到长三角不断拓宽,合作内容从项目拓展到共建平台园区、离岸孵化器等,柔性引进23个创新团队,吸引500多名高层次专家来宁开展工作。
两年来,全区各级R&D经费投入年增长30%以上,共安排专项资金9000万元,支持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项目48个,带动项目总投资85亿元;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风险补偿贷款、多种金融支持,春风化雨滋养700多家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在自治区层面的强力推动下,在政策、资金、人才的多点位利好刺激下,企业创新自觉觉醒,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热情。
共享集团、吴忠仪表、维尔铸造、力成电器等“大块头”,借东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世界领域寻求话语权;一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借助互联网、智能制造,在“+”上做文章,起舞行业浪头,新业态、新模式雨后春笋般破土;银川市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表为代表的“智能+”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突破,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工厂建设运营成本、产品研制周期和产品不良品率大幅度降低,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40%……
丛丛簇簇的新意和丝丝缕缕的灵气,从四面八方汇聚、集结,由外到内改变着宁夏的相貌和气质。
“好原料卖不出好价格,好原料造不出好产品”一直是宁夏枸杞产业之痛。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研发水平,宁夏枸杞产业一度停留在销售干果的初级加工阶段,产品转化率较低。
如今,在科技魔棒的点化下,枸杞啤酒、枸杞面膜、枸杞口服液……一系列新产品和枸杞糖肽、枸杞特膳、枸杞黄酮功能性产品陆续产业化,让摇曳在农民心头的“红果果”一下子变成了消费者的心头爱,附加值一路攀升。
“过去1斤枸杞干果只能卖几十元,现在1瓶50毫升的枸杞口服液可以卖到50元,1盒5片装的枸杞面膜卖到100多元,而且订单很多不愁销路。”中宁县枸杞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孟跃军说。针对科研创新技术研发动能不足的短板,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财政、金融等相关配套政策,制定了全国首个促进枸杞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通过引进高科技企业、对接科研院所、构建科研开发平台,开展枸杞功效机理及提取工艺研究,研发功能性创新产品,使宁夏枸杞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转型升级之路。
“红果果”的生命旅程,对于自己,是一个开始;对于宁夏,是一个缩影。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今年,宁夏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成效明显以及改善地方科研基础条件、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成效较好,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与浙江省一起摘得两项科技创新领域国务院真抓实干激励措施。
从战略提出到战术实施,再到攻防守备,从星星点点到星光熠熠,从高大上的凤毛麟角到走进“寻常百姓”家,从“仙气”到空气,创新正在成为引领宁夏高质量发展最强劲的引擎、最鲜明的特点。
一个点、一条链、一个面, 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加厚加固
今年上半年,在外部环境总体趋紧、固投等主要指标持续下滑的情况下,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功不可没。
以改促转,是宁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发力点。
长期以资源消耗推动发展遗留下来的落后产能、粗放发展遗留下来的过剩产能,只看生产端不盯市场端、靠政府和房地产投资拉动导致的换挡期动力不足等矛盾,只有以改革的办法一一化解。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力度“减”,大幅压缩煤矿、钢铁、玻璃等产业,以园区整合为抓手,破壁垒、破区划、破一切影响健康发展的“小九九”,为园区减脂塑身、明晰定位,以项目带产业、以产业促园区,不断释放实体经济活力。
以园区整合的点为突破口,点上发力,链上深耕,面上推进,特色产业群、产业小高地初露端倪。
在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煤制油车间,乌黑的煤炭被送进高炉,经过气化、分离、重组,最后转变为清洁清亮的油品……
煤变油,只是科技赋能煤炭清洁利用的一次飞跃。
“说不定你身上穿的衣服里,就有我们生产的氨纶呢。”宁夏泰和总经理王超说,该公司纺织车间下线的白色氨纶比头发丝还细,用于纺织服装、医疗卫材、生活装饰等领域,其原料源头便是深埋地下的黑炭。泰和选择落户宁东,看上的就是产业链的成熟。“在国内,我们泰和新材是第一家做氨纶的,现已形成了系列化、差异化和功能化产品齐全的企业。”
“光引发剂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电子化学品新材料,能提高电路板寿命。它以甲醇钠、甲苯、甲醇、甲苯等为原料。”宁夏沃凯珑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相关产品产能将稳居全球第一……这个硬核链条,源头仍然是深埋地下的黑炭。
新的历史起点上,一个个纵向延伸、横向耦合的产业链,仿佛高质量发展的基因密码,正在高水平重构宁东的产业层级,引领行业走向,形成小高地,吸引相关企业纷涌而至。
宁夏依煤而生、也因煤而困,为煤而转。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付出了一代人的艰辛探索,也承载了数代人的梦想追求。今天,它仍然是推动宁夏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老兵”、引领转型的重要力量。
抓高质量发展,必须抓重大项目建设。宁夏产业格局的“面”,正在发生深层次变化。
今年3月18日,全区693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年底计划完成投资1224亿元,将进一步推动现代煤化工、智能制造等产业扩规延链增效。炎夏7月,再到一个个项目建设现场,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扑面而来。
令人欣喜的是,近两年来,“五大之乡”抱团闯市场,精彩纷呈:滩羊登上国宴,名扬海外;枸杞跳出传统销售渠道,登上互联网大市场,销售节节攀升……葡萄酒的声誉和她的名字一样,红得发紫,前程似锦。吴忠市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销售展示于一体的形象体验店,打通线上消费端数据和线下生产端数据,运用消费端的大数据逆向优化生产端的产品制造,为特色优势产品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路径。
东方风来满眼春。宁夏的产业转型升级,有的正在破茧,有的像春天里的小草,有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的已是映日荷花别样红,稳有“压舱石”、进有“大块头”、强有顶梁柱,未来可期待。
来源:宁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