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系列解读(二)
文明与对话是推进文明创新融合的时代课题
胡文臻
“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及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5月15日上午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的孔子和西方的柏拉图最早以对话的方式开展学术与实践、文明与对话的教学。孔子与弟子的对话结集《论语》成为中华文明的精髓,今天来看,坚持学习实践任何一篇文明与对话的章节,都有醍醐灌顶顿悟之感。柏拉图创办了雅典哲学学院,他师承了苏格拉底的对话问答法的教学方法,《柏拉图对话集》是人类对话教育方式的典籍之一。足见文明与对话是人类文明生存的永久性课题。
文明与对话是推进文明创新融合的时代课题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就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提出了“四点主张”。
中国提出文明与对话的理念是世界形势与人类生存环境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的、推进文明“异曲同工”创新融合的时代课题。中国推进亚洲文明对话,用行动说明文明之间互相学习交流的重要性。中国从没有以大国自居,始终是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学习态度与邻国相处,在学习中解决国家之间的问题,以包容的态度提出文明与对话的解决方式。
中国倡议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建设命运共同体要站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层面上研究解决“什么是对话、什么是文明”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新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区域冲突、国际社会冲突、国际矛盾等等世界问题,就是需要理论研究解决的人类文明生存的重大现实问题。
中国文明,是亚洲文明,也是世界文明。中国文明对话传递给世界的是在制度与责任前提下、共同努力建设新的文明与对话的世界和平秩序,共同研究解决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文明与对话不是形式,而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基础工程建设之上的主体工程所包含的内容,只有全世界人类共同努力,才能够建设成文明包容和进步的家园。
文明与对话是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规律的社会进步工程,文明与对话是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指出,“亚洲先人们早就开始了文明交流互鉴”“‘一带一路’、‘两廊一圈’、‘欧亚经济联盟’等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途径,各国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领域的合作蓬勃开展,亚洲文明也在自身内部及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
文明与对话的结果是共建命运共同体,历史经验与中国发展成就说明,中华文明的复兴不是简单的优秀文化传承,也不是世界多样文化推动到回归传统文化,更不是盲目学习西方文明的衣着与乡土文化形式。而是中国要站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逆流而上寻找中国文明优秀的根本、顺流而下与世界各个国家的文明对话中找到文明复兴的优良中国种子。
文明与对话是人类世界普遍的共识,今天的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需要开展合作研究、向历史追根溯源、共同合作打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中国倡议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建设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交流和包容世界其它文明的对话机制,这就是中国方案,是真正有意义的推动社会进步的文明与对话的成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常务副主任)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