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论述了世界各国要加强真诚对话、互学互鉴、合作共赢,让世界和世界各国人民都好的相关精神与要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共同朝着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中国主张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2014年3月27日,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2019年4月26日,他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又强调了加强文明互学互鉴的重要性,他说,“我们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各领域人文合作,加强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
我体会,世界各国要加强真诚对话、互学互鉴、合作共赢,让世界和世界各国人民都好的思想,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孕育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时也深深植根于五千多年来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树立正确的文明观,建立“真诚对话、互学互鉴、合作共赢,让世界和世界各国人民都好”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做到以下五点。
承认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
2018年6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发表讲话时提到:“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浩瀚无比的宇宙,在我们这颗小小的星球上,有幸具备各种纷繁复杂之条件并诞生了万物之灵——人类。在特定的地质、地理、种族、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条件下,又产生了各种文化和文明。世界上各种文化和文明,是各国人民以及不同民族世世代代、辛辛苦苦建立并传承下来的,是全人类共有的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都应该十分珍惜。
然而,在当今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受到了严峻挑战。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美国“一国独大”的格局。以这个“独大”的强国为主导、以新科技革命相伴随的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推动着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的迅猛扩张,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民族、地区和人口被吸纳到这个以“独大”强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当今世界实际进行着的经济全球化决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过程,它同时又是一个通过经济扩张推行霸权强国文化价值观念和政治理念的过程。以国际垄断资本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其本质是经济上的单边主义。与此相匹配,他们也在竭力推动其主导的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亦即政治上的单边主义和文化上的单边主义。文化单边主义的突出代表就是所谓的“文明冲突论”和“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为人类未来勾勒了一幅充满冲突、争斗乃至战争的动荡不安的图景。其潜在逻辑是:世界文化和文明多样性所需要的和平共存的土壤并不存在,弱势文化和文明只能接受被淘汰的命运。“历史终结论”则说得更为直接: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是一个完全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帝国即单边主义的文化和文明已经一统天下,历史到此终结。
提倡尊重和维护不同的文化和文明,不能回避在这方面的不平等现状。经济全球化使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接触并了解世界上不同的优秀文化,这对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极少数西方强国大搞“文化霸权主义”,造成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与少数西方强国的文化交流存在严重失衡,严重侵蚀着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
以个别强国为主导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必然且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并加剧这样一个基本的经济现象:富国、富人愈来愈富,穷国、穷人愈来愈穷,乃至部分发达国家和部分富人也开始变穷。这就使得穷国、穷人,甚至是部分发达国家和部分富人的经济权益受到侵害,政治、文化等诸多权益也遭到渐进剥蚀。有作用力,就必然有反作用力;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就越大。这既是一个最基本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又是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现象和规律。就连欧洲的许多政治家和学者,也都对个别超级大国强行推行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极为不满,法国、德国和加拿大等国舆论界就兴起了抵制个别超级大国“文化入侵”的浪潮。前些年,联合国以压倒性多数票决通过由法国和加拿大倡议的《文化多样性公约》,就是反作用于文化单边主义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尊重和维护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是一个国家文化、文明的核心和本质所在,是这个国家文化和文明形式所依附的本体和灵魂所系。一种文化和文明一旦失去了作为其母体所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失去其适合本国国情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那么,无论怎样对其进行提倡甚至斥巨资去保护,这种文化和文明都会从根本上失去其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在本质上成为人类历史博物馆中展示的标本,或者成为受资本逻辑支配的现代旅游业、娱乐业的景点。因此,尊重和维护文明多样性,必须尊重和维护基本经济制度与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政治的多极化,反对经济上的单边主义和政治上的单边主义。
政治上的单边主义无视世界各国历史传统、民族关系和社会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粗暴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为了自身利益任意发动战争。这是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威胁,也是对文明多样性的最大威胁。历史发展证明,缺少经济和政治多样性,文化和文明多样性就无法单独存在。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发展,最终要依赖于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多样性发展。
坚持和维护不同文化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
2018年6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发表讲话时明确指出,“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发展模式。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共同构建几千年的人类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承载文明的国家与民族有大有小,各种文明的发展有先有后,但决无优劣高下之别,都应获得平等的尊重和人类共同的保护。坚持和维护不同文化和文明间平等对话的权利,不仅从根本上彻底否定了各种文化和文明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观点,而且也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要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要真正做到平等对话,关键是强国、大国的态度。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友好相处、互助平等的精神,既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处理人际关系和民族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对外交往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老子认为“大者宜为下”“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就是说大国尤其应谦下,如果大国像居于江河的下流那样谦下、开阔、平和,天下就很容易交融、和谐,人类就容易和平相处。
能否善待他国,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与文明的标尺,还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文明能否长盛不衰的决定性条件之一。历览人类历史文明的兴衰更替,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文明在兴起之后,若对其他文化和文明平等相待,并积极学习借鉴,这种文化和文明往往会不断得到发扬光大;若企图侵蚀甚至用强力铲除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文明,则必然会使自己的文化和文明异化,并逐步走向衰落直至最终毁灭。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特性,都积淀在这些国家和民族的骨骼里,奔腾在这些国家和民族的血液中。这些传统和特性,并不是外来文化能够随意更改替代的。所有国家和民族,都应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同特色和风格的文化、文明传统。国际社会对于地区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应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和支持。可以说,随着全球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全人类思想文化水平的极大提高,全球的生产方式、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最终会实现“大同”,但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多元性将不会随之消失。各国都应以开放和平等的精神,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文化和文明间的对话与交流,以和平方式处理国际和地区争端,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收并蓄的和谐世界。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就是这样对外友好相处的。互相之间即使有了不同的看法和争端,往往首先采用平等协商的和平办法去解决,“化干戈为玉帛”。中华民族不仅刻苦耐劳、酷爱自由,而且还追求和谐、崇尚和平,早在13世纪末,客居中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由衷地赞叹中华民族的和平主义精神。16世纪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在其《十六世纪的中国》一书中感佩地指出:“在这个几乎有无数人员的无限幅员的国家,而各种物产又极为丰富,虽然他们有装备精良的陆军和海军,很容易征服邻近的国家,他们的皇上和人民却从未想过发动侵略战争。他们很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20世纪初,日本学者渡边秀方也认为,世界诸民族中大概再没有像中国人那样渴求和平的了,他们很少对别的民族从事侵略的攻战。
坚持各种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兼收并蓄、携手共进……这些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有人总误认为中华民族历来闭关锁国,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孙中山先生早就指出:“开放主义,我中国古时已行之。”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总是以博大开放的胸襟采撷异域的文明之果,同时也把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世界上不同文化和文明不仅需要各个国家与各个民族代代相传,需要相互平等的交流,而且需要相互之间学习和借鉴,通过糅合产生自己新的文化和文明,从而为全人类的共同繁荣与发展提供和平的国际环境和智慧保证。
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平等对话和交流的深化,不仅是对世界上其他文化、文明与传统的鉴赏,更是对世界上其他文化和文明之精华的汲取。这就要求不同文化和文明都应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勇气。同样,任何一种文化与文明,都不应凭借自己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优势,封锁其他人类文明精华的传播。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这是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世界不同文化和文明振兴、发展的重要途径。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与其他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东方四大发明的传播,近代西方文明赖以自豪的地理大发现和工业化进程将根本无从说起;资本主义文明没有过去奴隶制文明及封建制文明的传承和积累,同样只能是空中楼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制度、文化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也有不少是在与社会主义文明的竞争、学习、借鉴中得来的。当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样是学习借鉴世界各种优秀文明的结果。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夜郎自大、闭关锁国,否则必然落后甚至挨打。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各自国家和民族的特点,坚持趋利避害的原则,有所取舍,绝不能照抄照搬,否则最终同样会从根本上危及自己的生存。
坚持对本土文化和文明自尊、自爱、自信、自立,做到固本守源
所有国家和民族,尤其是处于弱势的国家和人民,必须首先对本国的文化和文明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立,应首先维护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明。
文化和文明,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决不能仅仅把科技和物质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文化“先进”与“落后”的标尺。否则,便可能把西方个别超级大国所特意构建的意识形态作为普世的文化和文明去顶礼膜拜,也会把西方个别超级大国向全世界推行的文化扩张视作是向“未开化”国家和民族传播“文明”。其实,当今西方世界那些所谓的普世文明,说到底,是西方霸权主义国家对全世界实施文化侵蚀和统治的工具,并确实已转化成为发展中国家一些政界和文化界代表人物的思维定势。这种观念的侵蚀,让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产生一种“文化自卑感”,有意无意地对西方中心文化如痴如醉,而对本土文化却是苛求甚至鄙视有加。
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我们中国人应该倍加珍惜我国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生生不息。中华民族历来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哲学理念,平等对待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十分注重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与文明。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文化和文明波澜壮阔,也曾跌宕起伏,但始终得以传承并正在展现新的风采。这也是我们为尊重和维护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和文明多样性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来源: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