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世干智库 您的位置:观察网 >> 世干智库  >> 世干智库  

娄晓琪: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如何影响世界

作者:娄晓琪 发表时间:2019年03月25日  

  光明讲坛|娄晓琪: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如何影响世界

  《文明》杂志 2019/03/25 09:41

  2014年3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面向世界发表了历史性的演讲,提出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暨2014文明宣言:“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在国际社会最大的文明交流平台做出关于未来世界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新倡议,被国际舆论称为“新文明观”。

  五年来,《文明》杂志始终倡导“文化自立看文明、文化自觉知中国、文化自信走世界”,通过一系列专题和专刊诠释“文明交流互鉴”思想,面向世界开展文明对话,一如既往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在“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提出五周年之际,我们重刊《文明》杂志实践“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部分成果,以飨读者。

  


  主讲人:娄晓琪,1965年7月生于河南,“文明工程”发起人和课题首席研究员,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执行会长、文明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主持完成的“文明工程理论研究”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进入多层次、多元化问题交融阶段,单一或局部简单的方式无法解决世界面临动态开放的复杂发展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总结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经验,预测人类全球化共同未来,提出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文明历史的三个阶段

  什么是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交流是指存在于那些对于社会文明发展能够发生不同社会作用的不同社会主体,即不同社会文明群体之间平等、友好并以客观公正态度来从事双方主体或多方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过程。这是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主流。文明互鉴表现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相互借鉴与融合。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非洲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都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 法国卢浮宫

  如果以时间与空间格局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将世界文明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公元1500年前后为界限,世界各地在分散中发展,在初步接触中互相了解与学习;

  第二阶段从公元1500年至2000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帝国主义国家对于其他地区的殖民,世界各地联系愈发紧密,冲突也进一步加剧。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不平衡发展与帝国主义侵略所导致的最严重状况,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的伤害。联合国的成立,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曙光。然而,冷战的延续,南北差距的加大,使得“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并没有受到普遍重视。

  21世纪是第三阶段的开始,我们可以称之为“文明共享的世纪”。这个阶段的文明交流互鉴必将更为深入,文明成果也将不会被少数国家霸占。

  中国是世界的舞台,世界是中国的舞台。

  这既宣示了我们开放包容博大的文化胸怀,又宣示了我们的文化信心和文化理想。因为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和多向的,其目的是交融和再生,当然也会有交锋甚至碰撞,但交流的结果必然是推动文化融合中的多样化发展,推动世界文化的丰富和繁荣。人类历史在追求共同价值中拓展伸延,当我们享受工业文明的成果而又不得不清理工业文明的精神杂质和生态后果时,我们已经进入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数字文明时代了。但未曾改变的还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规律: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成功路径,文明是遥远曲折的成长路程,文明的价值始终存在,不断升华;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展示、传播与传承、学习与互鉴就是世界的历史记忆与生存反思、补偏救弊、和谐发展与进步创新的动力。

  代表中国的精神状态和文化特质

  在古代,中华民族是强调和睦、和谐、和平的中国,是以人为本、仁者爱人、宽容厚道的中国,是怀有天下观念和博大精神的中国,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君子之国。

  今天,中国人仍秉承“君子以天下为己任”这一传统,始终坚持和平外交,并追求“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共享文明成果的梦想。我们自觉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就像河流,古人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河流需要不断地前行而滤清杂质,最终汇入人类文明的大海。

  


  ▲ 张骞出使西域图(敦煌莫高窟第323窟)

  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智慧与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其中和而不同的天下观念是中华文明的基本思想,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历史证明: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主要传承形态,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融互鉴而形成的人类文明成果。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国人天下观念的现实内涵。自古以来,人类的发明与创造往往会突破民族或国家的界限,能够在相互作用的交流过程中共同获得加速度的发展。丝绸之路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东西方文化的多样性与互补性。因而丝绸之路便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古代国际文化交流路线,被视为文明交流的典范和象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面对世界发展大势,面向世界开放学习,在探索实践的风浪中学习融合、在创新中不断成长,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世界发展趋势的认识日趋成熟。进入21世纪,世界科技革命新浪潮再次凸显了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共通性,跨文化的交流合作与文明交流互鉴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主题。

  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就拥抱了经济全球化的理念。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经济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就在于它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所涉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这是数千年来世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的必然结果。

  


  ▲ 阿克苏姆古王国(位于今埃塞俄比亚东北边陲)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超越国家、民族、宗教和国际政治的时代命题,是对人类文明走向的理性判断。它包括“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政治新道路,也包括“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的经济新前景;包括“命运与共、唇齿相依”的安全新局面,也包括“并育而不相害”的文明新气象,是超越民族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的共同体、合作的共同体、可持续的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模式和目标,体现了和谐、和睦、和爱、共存、共生、共荣等重要理念。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让国与国、民与民之间的距离愈发靠近、彼此依存,对命运共同体的呼唤也越来越强烈。中国有责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千百年来,经济、教育、科学、文化是人类不同文明之间彼此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桥梁,没有政治色彩、意识形态分歧的互通更为持久和稳定。但是冷战结束20年来,一些在两极格局下被掩盖和压制的问题逐渐凸显,一些地区变得动荡不安,而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国家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越来越普遍化。面对着新的挑战,中国坚定不移地在尊重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为不同文明、文化和民族之间开展对话交流创造条件,努力增进人类社会对正义、法治、人权与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

  体现文化自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体现了文明范畴的完整性和深刻性,厘清了什么是文明,其理论内涵和实践外延是什么?文明,civilization,源自于西方,原意是市民化或城邦化,近代开始广泛使用,含义是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民国初年,civilization经由日本传播至中国。这个词汇被翻译成文明,就是汲取于中国古籍,尤其是《易经》,意思是包括文化礼仪在内的人文精神照亮天下,比西方的原词更强调人文精神。后来文明概念的使用基本上多在历史哲学中,把世界历史发展看成世界文明史,这就将历史理解为总结和分析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研究和思想成果的普及,而不是帝王内斗外战史。

  这就告诉我们,中国需要以文化自立的姿态承担起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的使命,以文化自觉的行动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以文化自信的态度传播国外优秀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的重任,以中华文化品牌的推广搭建起文明对话和文明交融的桥梁。“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便是“文化自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典型表现。

  


  ▲ 敦煌莫高窟第257窟中心柱南向面上部思惟菩萨雕塑(北魏)。

  在此,我们继续提出“看文明、知中国、走世界”的文化自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三部曲:

  第一、文化自立看文明:这就是文化自立的思想主体建构。看文明,就是用思想和影像表现以五千年中华文明为底蕴的人类文明传承的过程与本质;看文明,不仅仅只是看中华文明,更重要的是看世界文明,以此体现我们文化自立的姿态和基础。

  第二、文化自觉知中国:这就是文化自觉的文明思想凝成。知中国,就是用思想和影像解读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及其在当今存在的困惑和问题;知中国的本质过程应当是知世界,在知世界的过程中知中国,以恢宏的国际视野、以学习和比较的精神了解自我,认知自我,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自觉。

  第三、文化自信走世界:这就是文化自信的国际品牌创立。走世界,就是用思想和影像建构关于中国和世界共享的自然风物、人文哲理和精神体系。只有走向世界,才能达到文化自信。走世界就是凭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之底蕴,主动而自觉地学习、汲取、理解当今世界文明的大趋势,形成自立自主走向国际的文化品牌,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弘扬人类文明共同价值中的和谐精神和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本文来源:《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29日 09版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让科技创新与人才驱动同频共振
下一条: 希望,本身就是一味良药
世干智库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33 《观察网》系列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