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聚焦引航 您的位置:观察网 >> 聚焦引航  >> 聚焦引航  

论民族团结教育对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

作者:张诗勰 王红曼 发表时间:2019年01月25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是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化民族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些战略部署中,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一直都十分重视并且在不断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了在新形势下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的新要求,阐述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增加中华民族凝聚力,各民族要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可见,民族团结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民族”的提出

  至今为止,民族是人类社会中最稳定性的人类共同体之一;民族的出现使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们以经济发展为基础,通过语言、习俗、文化为纽带联系在一起并逐渐成为稳定的人类共同体。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一词是到了近代才被提出来的。1902年,梁启超率先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先对“中华”的内涵做了说明。接着,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1905年,梁启超又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研究》中,分析了中国各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认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1938年10月,为团结全民族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大会提出了“团结中华各民族(汉、满、蒙、回、藏、苗、瑶、夷、番等)为统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图存”的伟大号召。另外,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多民族架构也提出了初步的界定:“我们中国是一个拥有四万万五千万人口的国家,差不多占了全世界人口的1/4。在这四万万五千万人口中,9/10为汉人;此外还有回人、蒙人、藏人、满人、苗人、夷人、黎人等许多少数民族,组成近代的中华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四万万五千万人民是共同祖国的同胞,是生死存亡利害一致的。”这一界定明确了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这个国家内的所有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泰纳演讲”会上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点,认为:“中华民族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去你来,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自古以来,中华各民族在交流交往交融中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特别是秦统一六国以来,中华各族人民在开发和建设统一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交往交融,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同感。尤其在近代,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各民族的威胁和压迫,民族认同感得到空前的加强,而“中华民族”正是促进各族人民国家认同的核心词汇。今天,“中华民族”指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和海外华侨。“中华民族”是中国各个民族的总称,是在既定的地理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多元一体的主体,代表了各民族共同利益。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涵义

  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形成的。”金炳镐教授认为,中华民族是在中国统一国家形成发展中,由汉族和少数民族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是复合民族。朱碧波认为,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是一个有着共同历史叙事、集体记忆和命运关联的历史命运共同体。很显然,这些学者关于“中华民族”概念的界定都存在一个本质上一致的逻辑,即“中华民族”是一群生活在共同地域,拥有共同历史渊源,具有相同身份认同的人们组成的共同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两层涵义:作为公民的共同体和作为文化的共同体。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拥有中国国籍的全体中国公民的共同体。作为公民共同体的中华民族应该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中国公民,以及加入中国籍的外裔中国人,应该是包括今天56个民族在内的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所有民族及其海外华侨的统称。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以共同的语言文字、历史记忆、传统价值观和共同心理特征等为纽带组成的民族文化有机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从56个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看,56个民族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多元”以“一体”为前提,“一体”中包含着“多元”,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多元”是指各个民族的起源形成发展、风俗习惯不同,具有多样性;“一体”指的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共同丰富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共同组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民族团结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民族团结是凝聚人心、整合社会的一种精神要求、一种思想力量,是民族关系的一种状态,具有维护和促进民族关系密切、融洽发展的正向引领意涵,也具有反歧视、反分裂的反向遏制意涵。民族团结是多民族的国家或地区的治理者为了集中不同民族的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维护各民族的共同利益、维护各民族之间因会合而结合、因结合而凝聚,呈圆而结力、固而不解之形态而设定的目标、制定的政策、使用的智慧、采取的措施、实施的策略等观念与行为的综合体。在我国,民族团结是指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统一为基础的,是国家和人民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坚持对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切实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意义重大。

  第一,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巩固统一、防止分裂。全球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交往更加密切,也使得民族国家的地位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特别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一些西方思潮大量涌入国内,对我国年轻一代的思想产生影响,甚至是国际敌对势力在这种全球化大背景下进一步对中国进行分化和西化,利用、勾结国内分裂分子,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民族分裂活动,妄图通过这些一系列的分裂活动削弱我国各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因此,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民族团结教育。通过民族团结教育使各族人民了解到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各族人民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才能繁荣富强,个人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强化自己的国民意识和公民意识,把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作为神圣职责,才能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

  第二,民族团结教育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保障。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必须不断巩固民族团结教育的事业成果;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就必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民族关系的新局面。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要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政治保障。

  第三,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民族繁荣发展。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好民族工作,落实民族团结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大事;是关系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是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大事。因此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切实培育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历史上56个民族共同开拓了中华民族的生活疆域,共同建设了伟大祖国,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反抗侵略和分裂势力,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同抵抗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维护国家统一、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日益形成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当代,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同呼吸、共命运”的新型多民族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过程中,需要尊重各民族各地区的差异,包容各民族的多样性,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民族团结教育,使“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伟大论断,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步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民族团结教育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和必要手段。新时代,我们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各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各民族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脱贫攻坚纪实
下一条: 光明日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聚焦引航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24 《观察网》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