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热烈响应。当前,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一套新的国际合作范式正脱颖而出。
一、“一带一路”与伙伴关系范式的强化和升华
“一带一路”建设聚焦经济发展,依托开放合作,致力于构建互利共赢的国家间新经济合作范式,大幅提升了中国对外伙伴关系的广度、深度、稳定性和效能。其对国家间伙伴关系范式的有效提升,是完善全球发展和治理模式、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对传统结盟安全思维的超越。截至2018年10月,与中国建立伙伴关系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达到了43个,占沿线国家总数的2/3以上。这43个国家中,战略性关系(指关系表述中包含“战略”一词,如战略协作、战略合作、战略等)占到了总数的2/3以上。过去5年来,与中国新建伙伴关系或深化升级伙伴关系的国家达到近40个。可以说,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已经因为共建“一带一路”而变得越来越“结实耐用”。
共建“一带一路”之所以得到广泛支持,反映了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促和平、谋发展的热切愿望。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8月27日在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时强调:“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是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只要各国有意愿,我们都欢迎。”迄今为止,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投资超过800多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24万多个工作岗位,我国对外投资成为拉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
然而,在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少数西方国家的一些媒体却不时发出这样那样的噪音、杂音。例如,2016年美国彭博新闻社网刊文称,中国“一带一路”计划是“一个典型的地缘政治事件实例”,其雄心远超马歇尔计划或欧盟东扩。2017年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则声称,“一带一路”计划有可能侵占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因为它的路线会经过很多前苏联国家,这里也是俄国欧亚经济联盟的地盘。对此,2018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接受采访时称:习近平主席关于“一带一路”的倡议结合了经济、人文的部分……是一个有益、重要且有前景的倡议。2018年,习近平主席访问菲律宾前,少数西方国家高官曾在多个场合提醒菲方“警惕”中国的“债务陷阱”,逼迫菲方“查账”,对中菲合作项目进行重新评估。菲律宾财政部长多明计斯在重新审视中菲“一带一路”协议后认为,这是透明的、双赢的,“至于伤及主权,我看不出它如何会变成这样”。
中国和菲律宾关系是“一带一路”合作促成双边战略关系稳定的典型案例。中菲最早于1996年确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合作关系,在南海问题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达成重要共识和谅解。2005年,两国领导人确认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性合作关系。但在2013年菲律宾阿基诺三世政府单方面提出南海仲裁案之后,中菲关系急转直下。2016年,菲律宾新当选总统杜特尔特下定决心维持对华友好关系。2016—2017年,杜特尔特总统先后两次访华并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菲先后在贸易、投资、产能、农业等领域签署多项合作备忘录。2018年11月习近平主席访菲期间,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也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共建“一带一路”旨在将中国的发展目标与其他国家的发展蓝图对接,而不是取而代之。按需自愿是中国与参与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宗旨,合作的阀门始终掌握在各参与国自己手中。迄今,“一带一路”倡议已成功对接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东盟、欧盟、非盟等区域性多边组织,以及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蒙古国“草原之路”、越南“两廊一圈”、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构想、土耳其“中间走廊”等国别发展计划。截至2017年年底,累计有8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100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8年,“一带一路”朋友圈继续扩大,又有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我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签署文件总数达到140多个。
二、“一带一路”追求所有国家的合作与共赢
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方一直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倡导平等相待,坚持开放包容,实现合作共赢。近年来,中国先后同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签署了“第三方市场合作谅解备忘录”,放弃低价竞争,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2017年5月,140多个国家、80多个国际组织代表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一带一路”投下“信任票”和“支持票”。2018年11月,第八届中欧论坛汉堡峰会期间,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德方对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很感兴趣。
在“一带一路”框架之下,中国不遗余力地加强与参与国的政策沟通及机制建设,促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贸易往来和投资合作,带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与这些国家实现了互利共赢。比如,中国和肯尼亚合作的蒙内铁路是肯尼亚百年来首条新建铁路,该项目工程总造价38.1亿美元,占到了2017年肯尼亚GDP总值的5%,堪称该国的重大项目。该项目建成以后,不仅显著降低了肯尼亚及整个东非地区的物流和商业成本,还带动就业,助力工业化发展,打造出一条让普通民众受益的新经济走廊。据统计,蒙内铁路的建设推动肯尼亚GDP增长了1.5%,降低了物流成本的40%,为当地带来超过4.6万个就业机会。当地社会普遍认为,是中国人帮助肯尼亚创造了“东非奇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也把“乘坐蒙内铁路列车”列为向游客推荐的最值得做的20件事之一。
“一带一路”最终会依靠其合作共赢的新理念赢得参与国的民心,摆脱旧思维的掣肘。据笔者课题组对来自4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在京留学生的调查,8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很好,6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值得其他国家学习,72%的受访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与亚投行将会给本国经济带来积极影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认为,“高新技术发展正逐渐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力量”。来自阿富汗的留学生说:“希望中国可以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通过‘一带一路’这个项目帮助我的国家。”越南网日前刊文称,不论哪个项目,一旦沾上“中国承建”的标签,都会被带着怀疑的眼光和拿着放大镜来细细审视。这些不顾缘由的抹黑,实际上出于很多人心底先入为主的不良印象,十分扭曲,也非常不公正。
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我们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关键时刻再加把劲,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推动这项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来源: 《红旗文稿》20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