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湿地城市”称号经国际湿地公约组织评估认证,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生态成就。全球首批18个城市获此殊荣,银川位列其中。这是目前国际上在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方面规格高、分量重、含金量足的一项荣誉,为"丝路明珠魅力银川"新添了一张耀眼的“国际名片”。
如今放眼银川,湖在城中、城在湖中、城水相依、和谐秀美。秀美的湖光景色融于粗犷的北国风光,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百湖润银川,碧水环城流”的生态愿景在这里得以慢慢实现。
作为我国唯一一个获此奖项西部城市,银川的制胜之道在那?是天然的历史禀赋,还是后期市委政府久久为功的持续推动?
银川湿地源自哪儿?
“闲说连湖七十二,沧波深处聚鱼多。”在时光中,银川的历史溢满湿润感,满浸着烟波浩渺之气。以至于这总让初来银川的外地人发出惊叹。在他们心中,银川是粗犷的,充满着寒风漫漫的沙尘味。自然的偏爱与馈赠,让这里成为了“福地”。
银川湿地位于中国西部干旱地区的宁夏平原,黄河进入宁夏后,由于流速变缓,上游帶来的泥沙不断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因此银川湿地主要分布在黄河冲积平原和洪积冲积平原,分布密度大、范围广,数量多,在西部干旱地区少见。除滨海湿地,其它的沼泽、湖泊、河流、库塘等我国几大类型湿地都具备。
银川自秦、汉以来,兴修了秦渠、汉渠、唐渠等水利工程,富庶的引黄灌溉区,孕育了“塞上江南”的自然环境。明、清时期,“月湖夕照”、“汉渠春涨”、“连湖渔歌”、“南塘雨霁”等湖泊景观成为当时西北盛景。
据《银川平原湖沼的演变与今后利用方向》一书中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夕,银川三区、贺兰县和永宁县的自然湿地总面积约79万亩,不包括灵武市的自然湿地面积约5.05万亩。
城市湿地家底厚在哪儿?
作为我国唯一一个获此奖项西部城市,银川得益于特殊的自然禀赋,更是这个城市坚守绿色发展久久为功的结果。
近年来,银川市委、政府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以水谋篇,加快绿色、高端、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通过修复、清淤、扩湖、植绿,让昔日暗淡无光的“珍珠”大放异彩,并逐渐实现了大小湖泊间的互联互通,让蓝色飘带蜿蜒城市之中,构建了一道水不断流、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的湿地生态屏障。
目前,全市湿地面积为5.31万公顷,其中湖泊湿地0.97万公顷、河流湿地2.17万公顷、沼泽湿地0.43万公顷、库塘人工湿地1.74万公顷。有自然湖泊、沼泽湿地近200个,其中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沼泽20多个,拥有国家湿地公园5处、自治区级湿地公园6处,市级湿地公园8处,市区的湿地率达到10.65%,湿地保护率达到了78.5%。
同时这里也是中国西部以及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重要的迁徙路线和栖息繁殖地,湿地野生鸟类共有239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小鸨、大鸨5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大天鹅等19种。
城市湿地胜在哪儿?
银川湿地位于中国西部干旱地区的宁夏平原,面对其他城市天然的自然禀赋优势,银川为何能在全球众多申请的城市中脱颖而出?
中国林业大学教授雷光春是湿地评选考察团成员之一,在本届大会上也被授予国际湿地组织最高奖——湿地科学与保护奖。雷光春和考察团专家在银川考察湿地的过程中发现,银川在湿地保护管理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效,“银川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常年降雨量少且蒸发强烈,但是银川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保护湿地,在城市规划、湿地修复投入、相关法规、各种项目配套设施方面都做的很完善,这在全国来说都是很不错的成绩。”
措施一:修复湿地再现古时盛景
鸣翠湖集河流、湖泊、沼泽、灌渠等景观于一体,自然生态体系完整,是我国荒漠化湿地中具有独特属性的生态区。因为独特所以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鸣翠湖的湿地公园建设要追溯到1999年,按照全市城市湖泊水系恢复工程,鸣翠湖实施了退田还湖、湖底清淤、水生植被恢复、陆生植被恢复、生态驳岸建设、防护围栏建设、主入口改造等工程,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1亿元,完成湖泊清淤疏浚31.4万立方米、恢复植被100公顷。
2011年,经过多年持续建设,凭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保存较完整的原始湿地风貌,鸣翠湖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成为继浙江杭州西溪湿地和江苏溱湖湿地公园之后我国第三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每到盛夏时节,园内娇艳的荷花亭亭玉立、茂盛的芦苇风中摇摆,为炎炎夏日带来了丝丝凉意。
这仅仅是我市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小小缩影。按照规划,近年来我市重点建设了黄河湿地公园、黄河外滩湿地公园,实施了东南水系建设工程和西北部水系整治工程,对宝湖、月牙湖、南湖、章子湖、孔雀湖等湖泊、沼泽湿地,实施了扩湖整治、退塘还湿和水系连通等项目建设,保护和恢复了湿地面积5000多公顷,新增湿地面积900余公顷,恢复湿地植被300多公顷。
措施二:兴建水利连通水系
近20年的时间累积,银川这座城市在山水之中开始变得更加温润。在它的背后是城市的一派氤氲的之气。但对于这个城市而言,脚步并未停歇。随着湿地的面积增加,如何让一个个单独的湿地沟通互联,让城市的血脉得以畅通,让实地真正的得以修复并“流动”起来。 “绿色水网体系”工程建设,无疑成为了新的选择。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年来我市大力开挖水系、扩整连通湖泊、修复保护湿地,取得明显成效。这当中,历经10年时间建成的集防洪、排水、生态、景观和中低产田改造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艾依河成为了我市“治水”的转折点。
艾依河工程从南向北一路流淌,跨越了永宁县、兴庆区、金凤区、贺兰县、平罗县、惠农区,沿途连通了6座拦洪库、2个滞洪区和永清沟、三一支沟等10余条排水沟道,接引了七子连湖、华雁湖、海宝湖、小西湖和阅海等10余个重要湖泊湿地,共修复水系32公里,形成水面1700多公顷,如今已成为市区重要的湿地生态带。
艾依河仅仅是我市“绿色水网体系”中的一个小环节。对于未来,这里将有更恢弘与伟大的蓝图。银川市水务局副局长张国庆介绍:“目前我们规划的水系建设是六纵六横,主要是依托黄河、艾依河、沿山的防洪体系,以及贯穿银川的四大干渠来构建六纵水网体系,同时依托我们四二干沟、银新干沟、第二排水沟等六条入黄排水干沟,打造我们六横水网体系。”
措施三:颁布法规划定生态红线
一个城市在发展建设中,都会面临一个问题:人进湖退还是湖进人退?面对这一时代选择题,银川迅速给出答案:立法保护湿地。目前银川在湿地保护方面设定了“只增不减、只扩不缩”的原则。
自2013年以来,银川相继通过了《关于加强黄河银川段两岸生态保护的决定》《关于加强鸣翠湖等31处湖泊湿地保护的决定》等,为银川市湿地保护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例如对黄河银川段两岸湿地保护区域划定了500米区间的红线,对城市水系及其连通湖泊湿地保护区域划定了100米区间红线,对鸣翠湖等31处湖泊湿地根据面积的大小,划定了50米至100米不等的区间红线,规定除公益项目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保护范围内进行开发建设和经营活动。
措施四:科学管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每年秋去春来,回迁于阅海湿地栖息红嘴鸥,总能为城市带来“惊喜”。如今阅海、鸣翠湖、宝湖等湿地鸟类种群数量比2009年增加了35%。
在这些“南来北往”飞鸟背后,是一组可以旁证的数据:自2009年以来,银川市已累计投入湿地保护工程项目资金约34.5亿元,将湿地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区、市两级拨付经费350万元左右。目前,市区湿地率已达10.65%,湿地保护率达到78.5%。
目前银川已在阅海、宝湖、鸣翠湖、海宝湖、黄沙古渡、鹤泉湖等7处湿地公园,建立起湿地生态监测系统,该系统利用互联网+实时监控+云端访问技术,通过远程监控,提高监测能力,同时利用监测平台软件记录、储存、分析监测数据,形成湿地生态数据库,自2015年运行以来,记录了黑鹳、白尾海雕等50余种珍稀鸟类的栖息行为。
建立湿地数据库后,湿地的面积变化、生物品种都将实现可实时追溯,从而更好地了解掌握银川湿地的生态变化。2017年银川湿地生态监测系统还被国家林业局评为中国智慧林业最佳实践50强。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