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主张,展现出中国的自信,以及中国誓要走出一条大国和平外交新路的决心。”来自国际社会的赞誉,何尝不是一种共鸣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五大努力方向,其中“持久和平”位列首位。持久和平,无疑就是创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未来的先决条件。失去了和平的土壤,发展、合作、繁荣都无从谈起。
对于该如何维护持久和平,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这一论述基于中国对世界发展大势及中国自身发展道路的思考,是中国在综合考量各方利益与人类共同福祉的基础上对于人类未来发展提出的建设性方案。
和平,是人类文明进步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千百年来世界各国人民的不懈追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避免历史悲剧重演,中国同苏联、美国、英国等国基于二战胜利成果,共商建立联合国,推动建立战后国际秩序,为维护世界和平奠定了国际法律和体系基础,使得此后70余年,世界实现了总体和平。
但是,和平显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德国《明镜》周刊网站今年4月发表题为《如何衡量世界和平?》的文章称,有研究人员发出警告,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和平经历了“十年倒退”。美国学者施维勒更为悲观地用“熵时代”来形容目前混乱失序的世界,认为当前国际规范形同虚设,道义底线任人践踏,施害者与受害者界限模糊,人人都可能是和平的守护者,而人人又都可能是和平的破坏者。去年12月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和平权利宣言》,庄严宣布人人有权享有和平。然而,对于“和平权”这一人类生存的基本权利,少数发达国家却投下了反对票。
放眼世界,和平赤字在一些地方依然令人无比痛心地存在着;提示着人们,真正实现持久和平的道路依然道阻且长。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岂能离开如空气和阳光一般的和平?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需要怎样的信念和行动?这是世界当有的思考。今年10月24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就“联合国日”发表致辞,在回应当前世界面临的包括危害和平在内的严峻挑战时称:“我们如今有应对这些挑战的工具和资金,我们需要的是意愿。”美国乔治城大学教授查尔斯·库普乾在《化敌为友:持久和平之道》一书中指出,任意地使用实力会引发制衡、损害基于规则的秩序。相反,战略克制的实施培育并支撑了国际社会。持久和平需要相互的安抚和尊重,而不是相互的怀疑和愤怒。
纷纭的思考交错纵横,最大公约数,只会出现在和平发展的路径上。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真心实意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才是正确选择,才是人类生存发展之道,才能共同应对威胁和破坏和平的各种挑战,凝聚起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坚实力量。“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主张,展现出中国的自信,以及中国誓要走出一条大国和平外交新路的决心。”解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来自国际社会的赞誉,何尝不是一种共鸣?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既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努力方向,也是中国同各国一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决条件。期待在各国共同努力下,持久和平的阳光真正普照我们生活的星球。
来源: 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