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舆曙角度 您的位置:观察网 >> 舆曙角度  >> 舆曙角度  

如何认识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作者:光明日报 发表时间:2017年10月22日  

      【智库学者解读十九大报告】

       编者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党的八大指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到党的十九大阐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重大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一个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判断。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正确理解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内容。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意义重大而深远

  作者:赵周贤,系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院长

  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确定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十九大报告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如何认识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北京雁栖湖秋色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有过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重点论,及蕴含于其中的矛盾发展不平衡性思想,列宁在此基础上提出帝国主义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毛泽东同志首先完整提出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概念,并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思中,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发展。当今中国,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成为执政党必须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抓住了新时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主要特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重要论断,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野,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制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提供了基本依据,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是党和国家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确立发展理念、制定发展战略的关键。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判断,有助于党和国家更加全面分析和把握多方面、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多层次的人民需要,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各项需求,与时俱进地研究分析人民群众需要的时代特点和演变发展规律,制定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判断,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问题,要求我们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据此作出重大创新发展。

  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大势的重大决策,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实践表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以此来确定工作重心和根本任务,事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重大理论判断往往是开启发展新阶段的思想基础,是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首先就体现为正确认识当下的社会主要矛盾。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幅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正是因为我们党正确分析我国基本国情,才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

  全面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要依据

  作者:孙存良,系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研究员

  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是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方面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进行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的正确结论,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从理论依据来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运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任何事物中都存在多种矛盾,但各个矛盾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毛泽东同志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但事物的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次要矛盾逐步发展,量的积累达到临界点之后,就会形成质变,次要矛盾转化为主要矛盾。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也是由众多矛盾构成的,社会主要矛盾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唯物史观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人们只有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之后,才能向精神文化、社会尊重等高层次需求发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深刻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发展的状态和趋势,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结论,是我们党实事求是、具有创新活力的重要体现。

  从现实基础来说,它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呈现。一方面,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生产能力极大增强,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状况,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另一方面,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到2020年还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人口完全脱贫。在物质文化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基本解决之后,我国发展起来以后更突出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些客观存在的新问题,决定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准确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

  作者:刘光明,系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研究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内涵深刻,意蕴深远,需要反复学习、深刻领会。

  从“美好生活需要”与“物质文化需要”的对比看,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物质文化需要,但不全是物质文化需要;物质文化需要是美好生活需要中基础性、主体性的需要,但在较高发展阶段,仅有物质文化需要不一定完全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还包括更多层面的需要。主要是: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看,追求发展上的平衡和充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会出现的社会现象。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习近平同志强调:“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党的十九大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紧紧地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带着不变的殷殷初心、深厚的为民情怀、强烈的使命担当治国理政,坚持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面镜子去映照现实。因此,这一基于事实的科学判断,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宗旨。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揭示了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指出了影响全面发展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问题是时代的呼声,矛盾是时代前行的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是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同样,因为有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我们党才会精准确定中心任务和重大战略,驱动中华号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程上,围绕解决主要矛盾,我们还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我们党提出和推进重大战略任务的现实依据,也是锐意进取、奋发图强的强大动力。

  牢牢把握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作者:邓海英,系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社会发展起着根本性、全局性的影响,是党和国家确立自身主要任务的依据。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如何认识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国家体育场“鸟巢”前的主题花坛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出现的一系列困难矛盾和风险挑战,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要调整发展思路,坚决摒弃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彻底改变传统的依赖物质投入、拼资源环境、靠外延扩张的发展方式,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从以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转变,下大气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产业新体系,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使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创新转变,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只是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党和国家顺应人民需要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着眼于改善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推动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要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22日 08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下一条: 习近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舆曙角度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33 《观察网》系列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