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供给者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启动纪实
光明日报记者 王斯敏 赵凡
红绸落下,掌声响起。8月21日,随着一块白底黑字的牌子挂上北京朝阳门内大街225号大门门柱,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以下简称“国际知识中心”)启动运转。
设立国际知识中心,是习近平主席2015年9月26日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今天,承诺如约变为现实。
在为中心启动发来的贺信里,习近平主席话语殷切:“希望中心为研究交流发展理念、促进国际发展合作、推动全球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积极贡献。”
以关乎发展的“中国经验”为世界提供借鉴,在全球范围内改善发展知识供给与交流,这个新生机构能否不辱使命?启动仪式上,国际知识中心用首份研究成果——《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给出回答。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贺信中所说——这一切,“展示了中国政府对在中国和全球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努力和坚强承诺”。
世界的盼望,中国的担当:开启“促进全球发展问题研究和交流的新事业”
宣告一经发出,行动迅即跟上。2015年9月,建设国际知识中心的使命花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心上下对此极为重视,由中心主任李伟兼任国际知识中心主任,并成立了强有力的筹备组。
“这是中国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新机构,更是促进全球发展问题研究和交流的新事业。”李伟认为,国际知识中心的成立,是中国顺应时代要求、回应国际关切、履行大国责任的重要体现。
回忆起受命筹建中心的历程,国际知识中心常务副主任贡森颇多感慨:“联合国于2015年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树立了新的发展目标。除了对欠发达国家的物质援助、减免贷款,中国还能为世界发展贡献什么?一个结论是:当前世界发展的知识供给严重不足,急需从成功实践中总结经验、理论与智慧。这正是世界的盼望,中国的担当。”
发展,时代永恒的主题,中国书写的奇迹。今天,当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不确定性骤增、复杂多变的风险挑战横亘于全人类面前,世界愈发期待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期待看到对中国发展实践的系统研究和理论提炼。
在多位学者看来,随着全球发展议题日益多样化,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学习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并将其转化为适用于本地减贫发展的具体措施。而中国已成最受关注的学习对象。
“中非合作就是最好的例证。中国减贫成就卓著,而非洲贫困人口相当集中,今天中非合作中对中国发展知识、发展理论的需求越来越凸显。”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指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国际知识中心副主任蒋希蘅认为,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长期给予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援助中本就既有“硬援助”也有“软知识”,而国际知识中心的设立,就是使中国更好地把自身经验转化为他国借鉴的务实之举。在这个意义上,中心把中国与世界的发展更好地联系起来了。
做“全球发展知识网络中重要成员,知识供给的有效渠道”
承载众多厚望的国际知识中心,得到的支持与帮助也堪称丰厚。
8月21日下午,国际知识中心合作伙伴签字仪式举行。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首批8家合作伙伴与中心缔结紧密合作关系,开启共赢发展新征程。
展望未来,国际知识中心如何开展工作、发挥效用?贡森介绍,统筹协调国内外发展研究资源、开展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研究、组织交流各国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国际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这是中心最为重要的三大职能。
“在研究方面,我们主要抓两个序列:发展理论研究、发展实践研究。”贡森一一盘点:理论方面,将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领域开展;案例研究则有三条主线:基于中国以点带面的发展实践,优先选择园区发展经验作为典型案例;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优先开展政府培育市场的案例研究;围绕基础设施投入和人力资本培育两类投资性项目,优先关注投资回报率比较高的案例。
秉持这一思路,一系列早期研究项目已陆续开展——
与英国国际发展部合作推进中英发展知识合作伙伴项目;
推进丝路国际智库网络平台建设与务实合作,围绕“五通”开展专题研究;
携手多个国际组织开展中国工业园区发展经验研究;
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合作开展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儿童早期发展经验研究;
开展全球发展治理转型与中国担当研究、人道主义援助研究……
注重田野调查、注重实证研究、注重可参照性与可复制性、注重团结各界力量,在逐步探索中,“唯实求真、协作包容、互学互鉴”成为中心谨守的核心理念。
“国际知识中心是大家共同的平台,共同的事业。”李伟为中心描绘出美好愿景:努力成为全球发展知识网络中重要成员,知识供给的有效渠道,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繁荣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第一份答卷”:《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
8月21日,刚刚挂牌,国际知识中心便发布了与外交部共同完成的《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这是全球第一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也是国际知识中心呈给世人的“第一份答卷”。围绕报告,参会嘉宾纷纷议及中国发展的数据,挖掘数据背后的经验与启迪。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商务部代表中国政府与14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协议。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给出的数字,彰显着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截至2016年,我国贫困地区钢筋混凝土住房和自然村通电接近全覆盖,通电话比重超98%,道路便利化达80%。据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副司长吴敏介绍,通过探索扶贫车间、光伏扶贫等多种方式,中国不断为全球减贫贡献有效方案。
“中国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奇迹,也是分享的奇迹。”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认为,过去四十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分别增长了约29倍和20倍,劳动生产率也同时提升了16.7倍,收入和劳动率的同步增长折射出的正是对发展成果的分享。
公共卫生、教育发展……多个领域的成绩斐然,彰显出有迹可循的发展规律。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验概括为四大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为奋斗目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正确经济发展方向,以改革开放倒逼发展,使经济始终向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稳中向远的方向发展;坚持创造良好生态,让人民群众喝上甘甜的水、吃上安全的食品、呼吸洁净的空气;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和行动坚持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折射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信念。
“南南合作的基石是团结,这与南北合作有很大不同,发展中国家在互相理解的进程中共同受益,彰显了互利共赢的精神。”联合国秘书长南南合作特使兼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主任豪尔赫·切迪克生动阐释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精神内核。
“没有一把钥匙能打开所有的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罗世礼则强调,各国国情相异,当把中国经验介绍给他国时,应结合具体国情,尊重各国关切。而这正是习近平主席一贯倡导的理念——中国“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建共享,中国期待和各国携手走向共赢发展。
(光明日报北京8月21日电)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22日 0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