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舆曙角度 您的位置:观察网 >> 舆曙角度  >> 舆曙角度  

这条“命脉”,翻山越岭——隆德县抗旱应急调水工程通水纪实

作者:朱立杨 发表时间:2017年06月01日  

  这条“命脉”,翻山越岭

  ——隆德县抗旱应急调水工程通水纪实

  本报记者 朱立杨

    


  5月26日,黄家峡水库,隆德县抗旱应急调水工程出水管道流出汩汩清水。

  


  泵站建设还在完善中,工程人员正在调试设备。均本报记者 朱立杨 摄

  5月25日下午6时,日调水量1万立方米的隆德县抗旱应急调水工程通水,比计划提前5天。

  这条翻山越岭甘甜的“命脉”,有效解决了隆德城乡饮水困难的问题,让5.31万群众吃上了干净放心水。

  工程通水后,自治区主席咸辉批示:隆德县城乡抗旱应急调水工程通水是件大喜事、大好事,感谢水利部和陈雷部长的全力支持。自治区水利厅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积极争取,行动迅速,会同固原市短期内建成抗旱应急调水工程,使隆德县城乡居民喝上甘甜的泾河水,值得点赞。

  水利部部长陈雷得知工程通水的消息后,在自治区水利厅专报上批示,隆德县城乡抗旱应急调水工程及时建成通水这件事抓得实,办得好,希望全力以赴、毫不松懈地抓好宁夏抗旱保供水工作,让人民群众喝上足量干净的饮用水,为宁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持和保障。

  水库,看得见坝底石头

  “人老了,走不动了,难道水也老了,淌不动了?”蹲在尘土飞扬的水渠旁,奠安乡张田村67岁的薛发太摇着头,自言自语。

  长期干旱让田地表层蓄存的水分蒸发,种子进了土也难发芽,薛发太种了3亩玉米、土豆,到了3月中旬还只有几处冒绿。

  还能怎么办呢?近5年来,隆德县降雨较多年平均偏少近20%,特别是2016年全年降雨量较历年同期偏少35%;去冬今春以来,县域内连续128天无有效降雨,持续干旱使县内大多沟道断流。

  雨水,成了与隆德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

  受秋冬春连旱影响,隆德各类水利工程蓄水量达到5年来最低值,较历年同期偏少50%,导致城乡近9.4万人饮水受到不同程度影响,4.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全县60%以上农作物受旱。

  农家的蓄水缸装不满,保证城乡自来水供应的“水缸”也到了枯竭边缘,县城饮用水告急!

  直峡水库,隆德县城4大供水水库之一,蓄水最多的一年达到120万立方米。4月初,直峡水库蓄水量已不足1万立方米,那些剩下的水无法抽用,被水利人称为死库容。

  同病相怜的还有清凉、黄家峡、张士3座水源水库。这些承担隆德县城供水的“生命之源”在2016年5月前相继干涸,只能靠隆德县2016年3月和10月紧急建设的一、二期抗旱应急调水工程供水“续命”。

  隆德水务局副局长温长船是亲眼看着清凉水库因水位下降而一天天变“瘦”的。

  “县内调水工程建成时,水库已经‘瘦’得一片狼藉,坝底嶙峋砂石如病卧老牛的肋骨般凸出水面。”温长船说。

  3月19日,隆德农村人畜饮水管理站站长卜世杰在黄家峡水库边徘徊了一下午。

  很长一段时间内,他的目光都凝结在坝下一条直径60厘米的补水管道上。管口出水一会顺畅,一会停止,说明县内应急调水工程水源蓄水量也不足了,这让他忧心忡忡。

  “为保证县城人饮,全县南北坝都联通了,连好水团结坝的苦水都吃完了。”这个精瘦的汉子急得直跺脚,“隆德县内应急调水工程水源蓄水量仅40万立方米,要是没有有效降雨或水源补充 ,今年6月底,县城5.31万老百姓就没水吃了。”

  面对严峻的水荒,隆德县委、政府2016年9月9日启动了全县抗旱Ⅱ级应急响应,一方面采取分片、限时、停供等措施在全县范围内设置居民饮水供应点缓解水困,另一方面积极调研论证,引水入城,抗旱应急。县城日供水量从1万立方米压减到0.75万立方米,农村日供水量从1.2万立方米压减到0.88万立方米,农业及生态用水全部为中水和苦咸水。

  为全力保障县城居民基本供水,截至今年5月,隆德县先后设立应急供水点94处,保障居民用水。施工队伍陆续在居民小区、医院、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打土圆井22眼、配套机井15眼 、设立临时供水点24处,73处洗车、洗浴、绿化、建筑行业用水点停用,全县规模以上23家工业企业用水限停。

  隆德县抗旱应急服务队的60个队员平时就职于隆德水务局的各个岗位,有的搞工程管理,有的搞供水管理,一旦旱情需要便投入抗旱服务中。

  服务队调度组杨林说,Ⅱ级应急响应启动前,隆德县敬老院、隆德三小、隆德二小、隆德县医院等单位就是队员们上门送水的重点对象。“Ⅱ级应急响应启动后,大伙连夜搭建储水装置,收集龙王祠、二中泉的泉水,保证县城应急供水点水源充足;同时,在县文广局、南凤嘉园等地附近在建工地储蓄达标地下渗水,‘多点汇流’,保障群众如厕等生活用水。”

  “应急供水点的水是甜的,比家里的水好,就是要排队。”家住南凤嘉园小区的尹光学是个热心人,自己68岁了,还帮小区里其他老人在应急供水点挑水。

  长达百余天的限时、错时供水让群众身心疲惫。

  隆德水利人员也在高负荷工作。隆德县水务局局长陈国光说,今年以来,他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

  为了彻底解决缺水难题,隆德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会同水利厅相关人员向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水利部专题汇报解决方案,获得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今年4月10日起,隆德县每周五向水利部汇报蓄水量动态;5月开始,每周五向水利部相关负责人汇报隆德抗旱应急调水工程进展。

  老百姓有了盼头

  在外界看来,位于黄土高原西部重要水源涵养地六盘山西麓的隆德经常有雨,不该缺水。

  况且隆德是宁夏境内水面蒸发最少地区之一,葫芦河左岸唐家河、什字路河、好水川、渝河、甘渭河、庄浪河及水洛河等支流都发源于此地。说隆德干旱,似乎是天方夜谭。

  其实不然。

  隆德县没有过境客水,全县水资源均来源于降水,一旦遇到降水总量少或者降水时间太过分散,就容易发生旱灾。

  除了7月到10月为湿润期的4个月土壤层蓄存水分外,其余8个月,隆德县的土壤层都在损失水分,尤以冬、春为严重失墒期。初春的特干旱与春末夏初的干旱在生长期内,为害最重。

  翻开1996年编纂的《隆德县志》,自然灾害章节里的第一节第一条便是干旱。

  经史学者统计,从宋景德元年(1004年)至民国38年(1949年),德顺州、隆德县有旱灾记载的年份共有179年。明思宗崇祯十年(1637年)至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连年大旱,“户口凋亡,十不存一二”。

  1950年至1990年40年中,隆德出现旱灾的年份共20年,旱情较严重、受灾面积在15至50万亩的年份有1951、1962、1966、1969、1972、1973、1979、1982、1987年9年;春夏连旱5个月,总雨量小于190毫米共7年;夏秋连旱5个月,总雨量小于60毫米共5年,秋冬连旱6个月,总雨量小于240毫米,共9年。

  《隆德县志》(1991至2000版)的《灾害纪略》一节中,对于1991年至2000年的受灾情况分年分段记录,每一段的描述里都有“旱”这个字眼。

  隆德县水利志编纂办公室高级工程师谢崇玉说,虽然水利部门和气象部门对干旱的界定标准不一,但年降水量是两个部门都认可的数据。据他粗略统计,2000年到2010年间,隆德年降雨量在500毫米以下的也有7个年头。

  “除了对降水过度依赖,隆德的水资源还有地域时空分布不平衡、总量贫乏等特点。”谢崇玉说,隆德水资源总量7214万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1/6,少于全区670立方米的平均值,也低于国际严重缺水线500立方米,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可以说,“一年两头旱,三年两不旱,大旱连三年”是隆德干旱特点的真实写照。

  隆德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跨流域应急调水工程保驾护航。

  5月26日下午4时,一群来自银川的水利人赶到泾源县和尚铺村。

  听完隆德县抗旱应急调水工程施工人员的汇报后,大柳树前期工作办公室教授级高工李生玉和宁夏设计院机电设备处处长光荣立刻带上安全帽,钻进泵站施工现场。

  “自治区水利厅邀请两位专家对应急调水工程部分设计进行再优化。”宁夏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督察专员周跃华靠着泵站蓄水池席地而坐,打开笔记本电脑,上传隆德抗旱工作进展的最新数据。

  周跃华说,他2015年10月调到宁夏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工作,当年11月就接到了前往隆德调研旱情的通知,当时清凉水库蓄水量开始减少。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自治区水利厅积极行动,在2016年5月和10月份隆德县出现严峻缺水局面的情况下,会同相关部门制订2期调水方案,将县域可调的水资源全部整合使用,强化挖潜、节水等相关措施。同时,继续向国家防总、水利部专题反映旱情,争取在项目和资金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宁夏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抗旱科杨涛和同事们连着在隆德抗旱调水一线过了两个元宵节。

  2016年春节期间,杨涛在隆德县水利部门每旬上报的蓄水量信息中发现问题:“按照城市人口每人每日用水120升、农村人口每人每日60至80升的标准,隆德县原计划使用3个月的蓄水量只够维持一个月。”

  水量不足的原因有二,一是春节返乡人口聚集,加大了供水压力,二是由于隆德以草畜产业助力脱贫攻坚,部分地区畜类开始与人“争水”。

  抗旱科的水利人匆匆与家人告别,与2位水利专家一起赶往隆德。农历正月十四、正月十五,别人全家聚会,他们一起调研,围坐着论证,会同隆德发改局拿出了1期调水方案。

  2016年冬天,一面是供水形势异常严峻,一面是冬季供暖需要用水,面对这道“选择题”,抗旱科在实地调研后建议隆德县及时建设中水置换利用工程,巧用县第二污水处理厂的中水保障供暖用水,既节省了饮用水资源,又使县城数万名群众冬季不受冻。

  2017年春节期间,隆德县再临用水高峰期,问题的根源依然是返乡人口激增。

  住进同一间宾馆,又住进了同一间屋子,还是不能与家人团聚的团圆节气,杨涛和兄弟们加班加点。

  解决隆德严重缺水局面的唯一途径是县外调水解决。

  对于隆德旱情,水利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3月3日,水利部部长陈雷得知隆德县旱情后明确指示,全力支持宁夏抗旱,要求倒排用水时间,拿出应对方案,采取一切措施,确保群众喝上水。水利部先后派出工作组三次赴隆德指导开展抗旱工作,寻求彻底解决水源短缺问题的长久之计。

  3月22日,自治区主席咸辉深入隆德县调研旱情,要求进一步发挥中南部城乡饮水工程的作用,切实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用水,让群众都能吃上干净放心水。站在清凉水库坝址,她仔细查看水库蓄水,详细询问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保障情况,叮嘱自治区财政、水利等部门负责同志将财政资金适当向缺水严重的地区倾斜,积极争取水利部支持,多措并举、多方筹措资金,下大力气从根本上解决南部山区人畜饮水难题。

  旱情就是命令。根据水利部旱情督查建议及自治区政府安排,我区紧急启动实施隆德县城乡抗旱应急调水工程,解决隆德县抗旱用水问题。

  总投资3115.3万元的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自中南部城乡饮水水源主管线5#隧道出口段取水,铺设翻越六盘山的工程管道13.2公里,日调水量1万立方米,将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的水调至黄家峡水库。

  水利人的肩头

  4月18日,宁夏水利水电工程局在六盘山脚下组建隆德县抗旱应急调水工程项目部。放下铺盖,固原市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员陈海全、项目工程师冯学兵等负责设计勘测的6人立即沿着沟道、山脊钻进了六盘山,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确定管线走向、水泵扬程。他们白天做勘测,晚上做设计,仅用一周时间就拿出了工程的总体实施方案。

  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冯学兵半个月里瘦了7斤。“也睡不着,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施工现场,他扒拉着方便面,指了指自己嘴角因上火起的泡。

  设计人员走过的线路,隆德县水务局温长船、卜世杰、赵世贤三人又拿着实施方案跑了4遍。

  “得把设计错误率降到零,否则施工效率会打折扣。”为节省时间,三人每人背着一个装着石灰的布包,划线的同时,对5处施工难度大、布局不合理的地方重新优化。

  有了六盘山镇相关干部的协助,项目征地进度很快。赵世贤感叹,“让人感动的不仅是泾源县对项目的支持,还有泾源乡亲的古道热肠。”

  征地进行到五里村的时候,有一位30多岁的青年男子因为舍不得种了七八年的树苗被挪走,不太愿意配合,希望当天拿到补偿款。没等赵世贤和泾源相关人员游说,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已赶到,一句“山里山外自个人,手心手背都是肉,人家有难咱要帮”让男子羞愧不已,放弃了过分的要求。

  5月6日项目主体工程开工后,宁夏水利水电工程局的120位施工人员和隆德水利农田基建队的40多名队员,不但要和时间赛跑,还要克服严峻的自然环境。

  总长13.2公里的管道,有2.7公里需在人迹罕至的山壑中铺设。施工人员一边从山下往山上修路,一边架设管道,碰到只能靠徒步进入的地区就用吊车将半吨重的钢管运到山头,以手拉肩扛的方式连接管线。

  G312线六盘山隧道进口东侧前的620米是管道铺设中最危险的地段。此处坡度75度左右,施工人员要开着32吨的挖机在风化石上开挖管沟,“从山上往山下修”,稍有不慎可能发生危险。关键时刻,党员和业务标兵挺身而出,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作业。

  施工中,“石”与“水”的考验接二连三,又被个个破解:

  G312线六盘山隧道内,40多人分6组加班加点挖掘深达2.5米的管沟,因为光线不足,每个人的腿上都留下了十来个石头碴子划出的伤口。

  管道要从2.3公里长的洪水河中穿过,必须边挖边回填,还要保证管线连接不出问题。凌晨1时,赶工的施工人员穿着防水服跳进冰冷的河水中,挖6米,填6米,太累了就在管沟旁放个睡袋打会盹。

  宁夏水利水电工程局工作人员丁彦虎告诉记者,工期短并不意味着对施工质量和施工材料的忽视,相反,由于项目总扬程近580米,对技术、材料、设备要求都很高,物料多数是找厂家限时定制的。

  让我们看一看材料、设备清单:球墨铸铁管来自山西,钢管来自山东,水泵来自江苏,PVC管产自宁夏,变压器来自包头,高压配电柜产自甘肃……为了将这些最优“配件”生产、集中、组装成形,工作人员三天内跑了三个省,住在厂房中监制产品,确保品质。

  于是,一节节还发烫的轴承刚出车间就装进整装待发的货车;按照特殊要求生产的钢管被运进咸阳机场,于天亮前准时到位;早上定下高压配电柜的相关标准,下午就从最近的甘肃厂家拉来了合格产品……

  项目完工后,丁彦虎跟同事们开玩笑,如果施工时间可以再长一点,大家能做得更好。

  “这次的项目施工线路这么长、地形这么复杂、技术难度这么大,我也没见哪个半路打退堂鼓的。”一位来自江苏的施工人员说,“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在同事身上有最真实的展现。

  隆德县抗旱应急调水工程主体工程5月6日全面开工建设,5月25日完成通水,仅用19天时间,这刷新了宁夏在水利建设方面的“第一速度”。

  此外,该工程还拿到了两个“第一”:两级泵站安装总扬程592米,其中,一级泵站扬程240米,二级泵站扬程352米,单级泵站扬程和总扬程同时创下区内人饮工程扬程高度新纪录。

  “第一速度”的背后,有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水利部领导的关怀指导,还有一群人枕戈待旦地坚守,夜以继日地付出。

  自治区水利厅抓紧制订应急供水方案,短短1个月内完成了方案制订、技术论证等工作,及时下达抗旱应急资金2000万元和水利发展资金1000万元支持项目建设。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安排专人驻守现场、监督指导,全力推进项目的建设。

  在固原市委、政府统筹下,六盘山林业局和泾源县积极配合,全力协调解决项目征占地、供电线路铺设等难题,为工程顺利开工提供保障。

  经自治区交通厅协调,正在维修G321线六盘山隧道的施工方不惜损失停工,给调水工程让路。

  宁夏水投集团则派出协调组负责调水工程接水、取水工作。

  通水当日,项目部走了一个人,又来了一个人。

  走的是宁夏水利水电工程局项目部经理马国锋。一个多月没回家的他接到了女儿的电话,女儿说妈妈出差了,她感冒发烧躺在家里没饭吃,想要爸爸回家。

  听到女儿的哭声,马国锋被日光灼伤的脸变得更黑了。“调试时已经确定通水了,项目是咱自己干的,你还不放心?快回家看看。”同事们帮他把铺盖放到汽车后备箱,催他回家。他把铺盖拿了下来,说了句“我回去看看,还回来”,走了。

  来的是自治区水利厅总工程师王新军。他在通水前4个小时到达现场,检查完泵站检查管道,最后前往位于黄家峡的出水口守了一个小时,确保通水一切正常后才离开。

  2017年5月25日,来自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的水汩汩流淌,环绕着隆德县,无声滋润着千年笼竿城的每一寸土地。

  红崖社区小区里的水压正常了,冲厕所和洗澡都不再是问题了,居民杜挡娣清水洗尘,痛痛快快地洗澡,“觉得自己变回了正常人”;自来水渐渐不苦了,梅丽荣不再因为挑水费劲而苦恼了,端午节时她陪两个孩子回了趟联财老家,将隆德县城干旱缓解的好消息告诉每个一起拉家常的乡亲。

  水利专家说:“想要彻底解决隆德水源短缺的问题,实现永续发展,还是要考虑将隆德县纳入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及白龙江引水工程受水范围。”

 

  来源:宁夏日报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习近平出席"一带一路"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下一条: 蹲点贫困村 听留守儿童的心声
舆曙角度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24 《观察网》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