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舆曙角度 您的位置:观察网 >> 舆曙角度  >> 舆曙角度  

学者要经得起批评

作者:周群 发表时间:2017年04月21日  

       学问不大脾气大,是当下一些学者面对批评时的真实写照。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提到的那种“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的现象,在今天的学界并不少见。

  这不是危言耸听。作为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报刊的编辑,笔者这几年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以及亲身经历到的,无不证实了这点。所谓“自己的文章,别人的婆娘”,一些学者在收到我们反馈回去的匿名外审专家批评性意见后斯文顿失,不是指斥匿名外审专家外行、别有用心,就是说自己的文章有多完美、多有学术价值,仿佛不用他的文章就是学界的一大损失。当然还有更过分的,认为把文章投给我们,那是给我们面子。这种给我们“面子”的学者,往往已经“成名成家”,但作为编辑,我也懂得“敝帚自珍”的道理,对达不到发稿底线,没有培育、修改基础的文章采取直接退稿的办法,把给我们的“面子”退回去。而对个别一时“情绪失控”的有潜力的中青年学者,我会写信告诉他,“作为一名成熟的学者,要能听得进肯定的意见,更要听得进不同的声音”。

  但也有极个别的学者以前辈自居,自诩权威,“不许人讲话,老虎屁股摸不得”,发展到极致,就是给刊物或报纸的上级单位和领导写信,甚至在网上发公开信,一是曲意为自己辩解,二是诋毁谩骂报刊编辑部,攻击批评自己的学者,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必欲除之而后快。

  这样的学者,绝非狂妄自恃所能概括,究其本质乃在于并不真正懂得学问的真谛,背离了学问最基本的求真求是精神。在人类历史上,真正的学问大家,从来都以敬畏的态度对待学术、对待别人的批评。一代文豪鲁迅曾发表文章向自己批评错了的青年道歉,郭沫若坦然面对年轻编辑退稿,他们的做法至今让人肃然起敬。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就当前中国学界来说,批评和自我批评精神的缺失,已然到了不得不正视的程度。这看似是学者个人的问题,长久来看,影响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学术未来。因此,凡是有底线、有追求的当代中国学者,都应该经得起批评。原因有三:

  第一,相互切磋砥砺,坦然面对自身学问得失,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当代学者理应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儒家的开创者孔子就很重视自我批评,故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语;其弟子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因此之故,《史记·商君列传》记赵良进谏商鞅时才会说:“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被称为“诗圣”,其诗被后世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但杜甫有容人之雅量,不与李白争短长,其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传为美谈,流芳千古。但反过来,倘若文人相轻,则往往贻为笑谈。傅毅与班固本在伯仲之间,但班固看不上傅毅,曹丕后来在追述此事时评价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第二,学术的本质在于求真求是,而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达此本质的必由之路。远看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出,百家争鸣,由此造就的是光辉灿烂的先秦文化。近看民国时代,尤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学的传入,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以社会史大论战为标志,中国学术界呈现出的也是一幅百家争鸣的图景。这充分说明,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心平气和的切磋砥砺,是实现学术进步的必由之路;而缺乏批评的学术必将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术,经不起批评的学者必将是没有前途的学者。

  第三,时代的发展要求学者必须经得起批评。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当代中国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社会,当前中国社会形态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社会形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任何一个学者、任何一个学科,都不可能单独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任何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其自身的发展也不得不建筑在其他学者、其他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之上。我们奉劝那些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的学者:在学术上搞唯我独尊没有出路,要少点自恋,多点敬畏,不要把自己的一知半解,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真理。我们所知道的是:你顶多站在学海的岸边,离知识的深处,还距离遥远!

  “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在中国学术面临着又一次的大繁荣大发展的良好局面下,学者要想不自外于时代历史进程,就应该主动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尤其是要经得起批评,唯其如此,才能成就自我,成就学问,最终有益于家国天下。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室)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世界读书日”:信息时代的读书生活
下一条: 朝鲜导弹发射失败为美国网络攻击所致?
舆曙角度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24 《观察网》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