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舆曙角度 您的位置:观察网 >> 舆曙角度  >> 舆曙角度  

顶着皇冠啃树皮,中国调查记者何以集体尴尬谢幕?

作者:慧超 发表时间:2017年04月20日  

   (一)

  今天,与如火如荼的自媒体和“内容创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媒体深度调查报道,以及深度调查记者们的集体黯淡。

  的确,好久没读过一篇,能打心底里说一声:“感谢,还能够看到这样一篇报道”的深度报道了。

  曾经,我们有《基金黑幕》这样牛逼的深度调查,凭借一篇稿子将中国金融界搅的天翻地覆,一篇文章就让《财经》杂志名扬四海,跻身一线大刊之列。

  曾经,我们有《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这样的举世瞩目的深度调查,《南方都市报》这篇报道刊发的2个月之后,国务院宣布废止收容遣送办法。一篇报道影响了中国一项立法,这在中国新闻史上是没有过的事——即使放眼世界,也并不多见。

  曾经,我们有《永不抵达的列车》这样令无数人落泪的深度报道,用普通人的视角记录了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

  曾经,我们有《系统》这样惊为天人的特稿神作,这篇报道的主题之宏大,诉说之野心,无论放在任何一个维度来看,都是令人倒吸一口凉气的。

  曾经,我们还有《灾后北川残酷一面》这样优秀的深度报道,直至今日,我依然认为这篇报道是5.12大地震最好的深度报道,也是在这篇报道中,我认识了李海鹏这个人,他至今依然是我最喜欢的中文写作者之一,正如南周副主编陈明洋的那句褒奖:李海鹏的才情令中国射精。

  而现在,我们有什么呢?

  的确,这是一个自媒体十万加花样刷屏的时代,这也是传统媒体深度报道鞠躬谢幕的时代。

  所以,今年以来,有一种刺耳的指责将矛头对准了自媒体,他们竟然认为,是由于自媒体人的兴盛,抢走了媒体人的饭碗和曾经辉煌的时代。

  他们抱怨着:“自媒体太多,记者太少,事实明显不够用了”。

  但是,对这种抱怨,我是持“呵呵”态度的。

  新闻正在发生,但已经没有调查记者在匆匆赶路。

  这事儿,还真不是自媒体人的过错。并不是自媒体不给这些最优秀的深度调查记者升职加薪,也不是自媒体禁止将他们辛辛苦苦写好的万字特稿在印刷前临时裁撤。

  (二)

  最近几年,很多传统媒体的高管都纷纷在感叹:这一切,又何以陨落至此?

  我不想谈新闻管制,那也不是我可以谈的了的事情。我想回归一个个具体的调查记者自身,所有优秀的作品都是人写出来的,今天深度调查的黯然神伤也和优秀调查记者的集体出走有很大关系。

  自媒体界第一网红咪蒙同学,如今一篇广告可以卖到68万(这还是去年我和她一起吃饭时知道的报价,现在恐怕又涨了),一个人一支笔,年收入可以轻松过千万,连90后助手都月薪5万。她曾经供职于《南方都市报》,对,就是当年刊发《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的那家《南方都市报》,而且做到了首席编辑。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咪蒙当年没有辞职,而是一直留在《南方都市报》——咱们就别说68万了,去掉整数,留个零头,咪蒙一个月赚8万块有可能吗?

  别逗了,靠一个人一支笔,你就是把总编辑给睡了,在媒体里月薪8万这件事儿也甭想。

  一篇报道,轰动全国,甚至直接影响并推动了立法,解救了千千万万名孙志刚的命运——这真是功德无量。

  但是,报道者本人又得到了什么呢?他的工资是不是从下个月就可以翻番,他是不是可以享受报社特殊的待遇津贴,他是不是也可以升职、加薪,也可以像报社领导一样出行有专职司机,坐在奥迪A6里谈笑风生呢?

  没有,这一切都没有。

  我知道你要说什么,是啊,有荣誉,有奖杯,有年度最佳报道的大奖状,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认同感……

  但是,这些,就够了吗?

  这些苦逼的、疲劳的、整日徘徊在灰暗地带,甚至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深度调查记者,用自己的担当和对新闻的坚持与责任,用他们的泣血之作,换来的是媒体品牌的日益壮大,换来的是订阅量和发行量的双双上升,换来的是媒体广告部营业额的突飞猛进……

  领导的座驾换了,主任也升到副总编辑了,广告部的同事都买了大房子,可调查记者呢,领的还是每个月那点死工资,和几年都不再涨一次的稿费标准。

  虽然,无论是省部级高官还是身家过亿的商贾富豪,见面都要尊称你一声“老师”,免不了还要真诚地赞誉一句:“老师,谢谢这个时代还有如您这般坚持的新闻人”。

  这些话很好听,但不管饱。觥筹交错过后,大家是不是都忘了?他也有自己的小家,有年迈的父母,和需要照料的妻儿,他也想换个稍微大点的房子,也想老妈用疗效更好一点的进口药,也想自己的孩子可以进名校。

  他也是一个有欲望,会疲倦的,普普通通的人。

  (三)

  是的,我想谈的就是中国媒体里调查记者们所面临的寒酸窘境。

  他们就像一群披着蟒袍顶着皇冠,但嘴里却嚼着树皮的人。

  对于很多调查记者而言,他们内心的矛盾和现实窘境在于:在一个物质社会,你不能总抛开物质和我聊精神追求。

  他们当然是有理想的一群人,当然是有社会担当的一群人。然而,支撑他们心中残存的那点“新闻理想”和“大报荣光”的,不应该仅仅是责任、担当、悲悯和职业精神。

  360行,行行出土豪,这话听起来特别对,在今天这样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化时代,大家都接受了这样一个设定:在任何一个行业,只要你能做到这个行业最顶尖的那一层,那你肯定不会缺钱。

  很遗憾,在传统媒体,干调查记者的朋友会告诉你,这个说法不成立。

  在今天,绝大多数调查记者的月收入不到2万块,事实上,如果他们秉承客观、公正和新闻操守,不收受任何第三方的利益输送,绝大多数调查记者每个月的实际收入可能都到不了一万元,在一线城市,这是个令人尴尬的数字。

  当年,南周记者南香红成名后,顶着知名记者的荣光,却依然只能在北京寄居在一间狭窄阴暗潮湿的地下室中——而这,应该是行业佼佼者所承受的吗?

  恐怕,在废品回收这种行业,行业佼佼者也不至于住地下室吧?

  既然能成为深度调查记者,那么就不会是刚毕业的小朋友,无论是专业的打磨还是笔法的积淀,都需要数年的修行。优秀调查记者的年龄不会太年轻,因为太年轻注定写不出那样的厚度来,他们大概在30岁左右,不说已经拥有了稳定的家庭,至少也是在谈婚论嫁的边缘。


  我将青春都献给了新闻现场,可是,在我成家立业处处都需要用钱的时候,你却和我谈起了新闻理想?

  抱歉,这就是逼着人转型。

  (四)

  中国老百姓常常说,想做成一件事儿,不能光让驴拉磨,不让驴吃草。何况记者不是驴。

  苦我们受了,罪我们遭了,牛逼的报道我们写出来了;钱你们收了,广告你们接了,福你们享了,但是年终分红的时候,为什么就把调查记者们忘了呢?

  没有了他们的深度报道,媒体品牌有何说服力?广告刊例价能年年往上涨吗?

  可聊到福利待遇的时候,你们却总是用同样的语境推搡:你是个记者,你要有担当,有理想,有追求啊!

  可以无耻,但不能一直这么无耻吧?

  仿佛只要记者证一戴,头顶立刻就开始璀璨,闪着金光可以不食人间烟火,浑身疲惫、睡眠不足,蜷缩在一间偏僻简陋的小旅馆里,靠心中那点新闻理想和使命担当,就完全可以支撑一个人,一次又一次游走在非法产业链和社会黑暗面的边缘?

  把他们当驴用,还不给吃草。

  那他们只能抱歉地说两个字:我,草!

  然后撂挑子不干。

  所以,我一点也不觉得自媒体的兴盛抢了媒体人的饭碗,我恰恰觉得,自媒体的兴盛打了传统媒体的管理者一个响亮的耳光,如今,我看到越来越多的记者转行做自媒体人或者独立撰稿人,往往一篇稿子就能抵得上他们当年一个月的工资。我真心为这些曾经的媒体朋友感到高兴。

  新闻正在发生,但已经没有调查记者在匆匆赶路。

  这不是自媒体的过错,这恰恰是传统媒体和传统利益分配体系的耻辱。

  新闻正在发生,行业正在变革。

  衷心期待着深度新闻调查的“下一个春天”,衷心希望在这个春天里,调查记者们有赏花的心情,且不至于那么寒酸——铁肩依然担道义,但家里也能吃上肉。

 

来源: 思维补丁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辛识平:反腐倡廉,涤荡人心的价值观较量
下一条: 刘奇葆:坚定文化自信 创造、创新传承中华文脉
舆曙角度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24 《观察网》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