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今天公布了2015年度主要经济数据。2015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6767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度增长6.9%。这个增长幅度符合市场的普遍预期。
但从2015年四个季度的情况来看,前两个季度同比增幅都在7.0%,三季度同比增幅6.9%,四季度同比增幅6.8%,呈现出一种逐步下滑的状态。很显然,对于2015年我国的经济走势,更多的关注点应该放在这个趋势上,而且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对2016年经济走势的判断与预期。
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趋势,和国内外市场很多不利因素有关,但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最近几年大力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经济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的经济增长模式,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还没有妥善地建立起来。
就此而言,对于近两年经济增速的放缓,中央政府有足够的预期和准备。但是,如果2015出现的这种经济增长放缓趋势在今年延续下去的话,中国到底有多强的承受力,无疑是一个让人关注的重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立了以GDP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促使中国经济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这种发展模式经济质量不高,能源资源损耗过大,环境破坏严重,民众过多地承担了经济发展的代价而未能充分享受增长成果。因此,推进经济转型已经是一个不能再拖下去的工程。
本届政府建立以后,在历次政府工作报告和每一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此都作了强调。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经济增长的目标,已经从单纯追求GDP的数量型增长转移到了更全面的、更高的质量型增长方面来。
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可能要面对经济增速下降对中国构成的现实压力。实际上,在过往10多年时间里,在本届政府建立之前,中央政府早就看到了我国经济结构的问题所在,并多次提出转型的要求,但最终却受制于这种现实压力而有所弱化。
这是因为,我国原有的经济模式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它对经济运行产生了深刻影响,GDP高增长,不仅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绩,更重要的是它还意味着城乡居民的高就业率,而经济转型可能使大批不适应新的经济结构的企业关停,直接产生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影响到社会稳定。正是迫于这种现实的压力,一旦GDP出现下降,政府就以扩投资、扩货币的手段提供“强刺激”,但随之而出现的问题是经济转型徘徊不前。
2015年,中央政府同样面临这种现实压力,但基本上守住了底线,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扩大投资的对策,但基本限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有限;在货币政策上,虽然多次降准降息,但侧重于支持转型之下压力最大的中小微企业。并且更多地以放宽政府审批、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手段来激活、释放市场活力。
因此,尽管GDP年增长幅度未守住7%,但经济结构正在趋向合理化。在2015年的经济增长中,第三产业的投资明显低于第一、第二产业,但其生产总值的增加值则明显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只要经济运行继续能够表现出这种趋势,那么,中国对于经济增速放缓的承受力就能够加强。
实际上,中国对于经济增速放缓究竟有多高的承受力,关键在于民众有多高的承受力。我们看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在经过了高速增长以后,目前它们的GDP增长速度都在比较低的水平,但国内社会经济基本能够保持稳定,民众生活水平也一直保持在较高状态。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民众有较高的财富收入,同时政府提供了可靠的社会保障。
中国的经济增速已经从以往的高速增长转变为目前的中高速增长,在经济总量进一步做大、社会经济水平进一步发达以后,未来变为中速增长甚至中低速增长都是避免不了的,而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众收入普遍提高、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后,对于这种状况就能有较好的承受力。
因此,政府在采取措施保住经济增长的一定速度的同时,还应该抓紧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这不仅能够保障经济转型顺利推进,更重要的是能够保障转型任务完成以后社会经济的长久稳定。
来源:凤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