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言路观察 您的位置:观察网 >> 言路观察  >> 言路观察  

敬一丹《我遇到你》在银川举行签售会

作者:敬一丹 发表时间:2015年10月17日  

敬一丹新书《我遇到你》2015年10月17日在银川签售会现场图集 摄影:王富仓

  内容介绍

  一个人,二个栏目,一个时代

  30年央视奋斗,30年中国社会变迁,30年百姓故事

  央视著名主持敬一丹回顾央视30年奋斗经历,首次袒露心路历程

  坎坷的求学经历 中年再造的央视奋斗

  全民关注的新闻热点 央视节目的反思反省

  感人肺腑的记者良知 新闻理想 职业道德 百姓故事 社会热点

  名人推荐

  敬大姐是我们主持人中经历丰富的人,所以有眼界、有胸怀。有时候遇到些事想不明白就跑去找敬大姐求解药,说完她一笑,我也就豁然开朗了。所谓事业顺利,就是你得有一个平台,有一个大姐。

  ——崔永元

  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如锚一般,沉着持重,不离不弃,让我们的心在风雨摇荡中有所依靠。一丹就是这样的人

  ——杨澜

  叫一丹为敬大姐,不仅因为年龄,更因为她完美地诠释了大姐的含义。做人,利而不害,身边的人都是受益者。做事,为而不争,也正因为不争,没人能与她争。很幸运,在我们很多人的生命历程中,有这样的大姐。

  ——白岩松

  遇见敬大姐,不是看见一档新闻节目,而是遇见一种新闻态度。遇见对真相的质疑,遇见正义和悲悯。当一个个新闻变成旧闻,一个新闻人的良知和坚持就镌刻进了我们遇见过的历史。

  ——于丹

  书中的一丹,熟悉而陌生、纯粹而丰富、淡定而深刻。作为记者、主持人、学人,她的遇到,不仅是个人的,更关联着一个国家、时代的发展轨迹。感谢一丹,以她敏锐的观察、深刻的思考、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告诉你、我、他,也告知未来。

  ——俞虹(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精彩试读

  为什么没打马赛克?

  我急急忙忙走进演播室,这天节目有点急,编辑在机房编片子,领导马上来审,演播室同时录主持人部分,三管齐下,最后合成。

  我一看大屏幕,站住了。巨大的屏幕上,站着一排女孩儿,那是东莞色情场所等待被挑选的女孩。她们的身材、相貌历历在目。我问:

  “为什么不打马赛克?”

  “其他新闻节目播出时也没打。”

  “那咱们《焦点访谈》也得打,这哪行啊?可以用街景,招牌,不是也能说明问题吗?”

  我坚持,所有女孩的镜头都要打马赛克,或者做虚,看不出她们的面目时,才能录。有女孩的近景也不行。

  我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她们还年轻,她们家人看到会怎样呢?

  终于,画面调整完毕,大屏幕上看不请面目了,我才开始录。

  我没有看机房合成的过程,我以为都会做相应处理了。

  节目播出了,让我特别意外和难受的是,在片子里边的镜头里,有些女孩没有打马赛克。我又追问:

  为什么这些女孩没有打马赛克?

  我没有得到回答。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些经营者反倒给打了马赛克呢?要保护他们的隐私权? 但那些女孩不是更应该保护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们是这个事件的最末端,追寻根源,不能最后落在这些女孩身上。有人可以特别简单地把她们看成坏女孩,但是我不能。这不用什么大词,最朴素的想法,她如果是你的熟人亲人呢?她们还那么年轻,她们还要面对未来,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新闻伦理。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有一个年底例行的电视批评发布,叫“掌声与嘘声”,“嘘声”常常是白岩松发布,面对不良的电视现象,他带领着大家“嘘——”会场一片嘘声,其中的提醒、批评,彼此都懂。有一次的“嘘声”针对的就是电视屏幕上那种该打马赛克而不打马赛克的现象。这种违背新闻伦理的现象屡屡出现,所针对的,有时是未成年人,有时是病患,有时是被害人,有时是身份敏感的人,都是需要马赛克保护的人,这很容易被理解,为什么会轻易突破底线呢?心中有人,尊重人,才会有负责任的细节把握,才会拒绝粗疏热闹。这里有值得媒体思索的地方,小小马赛克包含着职业原则。

  顾忌,有时会让我选择放弃。

  胡同里那个孤儿,进入我们的节目后,生活境遇有了改善,未来生活有了保障,我们很欣慰,但,接下来,众多媒体频繁关注,孩子的生活慢慢变了模样。这让我担心,会不会让孩子失去自然的生活环境?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和成长?于是,我拉开了距离。

  西双版纳的傣寨姑娘在泼水节告诉我们,她们怎样把长裙挽到头上,走下河去。她在竹楼上镜头前演示着,我却有些不放心,这样做,是不是符合她们日常的习惯呢?眼下不是在河边,而在竹楼里,镜头前,可不可以这样呢?她是不是不好意思拒绝呢?我问了姑娘,说可以,我又问了姑娘的妈妈,也说可以,我这才放下心。我这样,显得很“事儿”,可如果不这样,我心里真存事儿了。

  “你缺少刚性”

  头儿看了我几个节目,摇头:太没有锐气了,没有锋芒,缺少刚性。摄像说:大姐心太软。

  一个大大的窟窿,在墙上格外刺眼,周围有种不详、不安的气氛,一看就是出事了。这是湖北一个存放种子的粮库。我盯着那个窟窿,心想,人得气愤到什么程度才能砸出这窟窿!沿途农民和我们说的情况,果然很严重。摄像王守城不露声色,在周围观察,把该拍的都拍了,包括那个大窟窿。

  《焦点访谈》接到举报,这一带出现了假种子,眼看就误了农时了,农民万般无奈把这坏消息告诉了记者。我们来到现场,看到愤怒的农民,但没看到县长书记。出了这么大乱子,人呢?办公室的人告诉我们,县长书记全都到村里去了。我们本能的思路是:真的吗?在哪?我们跟过去。到村里,县长和书记真在那儿,带着农业科技人员教农民紧急情况下的育种。地下有不少水桶大盆,新运来的稻种浸在里边,大家说着技术细节,气氛平和。

  我们如实记录了这样的情景。

  回到北京,进机房,回看那些镜头,琢磨怎么编辑。如果,我把报道只停留在粮库的大窟窿上,再强调渲染如何误了农时,如何影响了农民,伤害了农民利益,这个节目看上去会很火。但是,那不是我们了解到的全部,县长和书记如何紧急处置,避免农民更大损失,也是这一事件中的重要内容。于是,我把事件从头到尾都说了,把大窟窿和书记县长都编进去了,力求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过程。我起了个题目叫《谷雨话种子》,这不是冒着火星的标题,有点儿提醒的味道。节目播出以后,有人问:这是批评报道还是正面报道?也有人说这节目“有点温”。在《焦点访谈》锋芒毕露 的年代,“温”是一种批评。

  另一个节目,我也不可救药地“温”了。北京市有些人滥印地图,印错了, 我拿着这个印错的地图对着镜头说,这是工具,地图弄错了,后果有多严重,会带来多少麻烦。回来却没通过。制片人说:

  你得往下挖啊,谁印错的?

  我说,这还用挖?底下都写着某某出版社。

  制片人要求:得找到这个出版社,这个人,采访他,挖到底。

  这和我以往的工作方式不太一样,以前做经济节目,说出现象就行了,不一定要挖到当事人。

  于是我就去采访,这是一个科技专业出版社,我拿着地图找主编。主编一看就是一个老编辑出身的文人,说:真不好意思,我们这个出版社是学术出版社,技术性的书籍出一本赔一 本,我们刚批了一个综合编辑部,还能挣点钱,刚印了一个地图就印错了。

  我实在不忍心采访他了。怎么办呢?我说,你把责任编辑 找来,好吗?

  责任编辑来了,一个刚出校门不久的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拿着羽毛球拍进来的,兴冲冲地问:什么事?

  他们头儿跟他说,这是记者,了解了解情况。

  我本来想用严厉的语气问:你知不知道把地图印错了,后果有多严重?

  一开口,变成了:你以前印过地图吗?编过地图吗?

  小伙子说,没有,这方面实在没有经验,确实弄错了。

  从责任编辑到主编,都一副认错的态度,我判定这不是恶性的,成心的,只是过失。所以,我没强调这做法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而是把经验不足的原因编进节目里去了。我心里有些不安,节目播了,这个小伙子将来还能评职称吗?

  去监狱采访,设想着,对犯人,气氛得冷俊点儿。失足少年带进来了,我开第一句:

  你这扣子怎么是红线缝的呀?

  在家谁给你缝?

  你妈来过吗?

  我称呼他时特意去掉了姓,好像在叫人家小名,说话时把手搭在他的肩上。摄像事后说,你跟那个少年犯说话,怎么像孩子的大姨似的?是啊,在我眼里他首先是一 个少年,然后才是“犯”。

  摄像说:大姐心太软。

  制片人看了几个节目,摇头:太没有锐气了,没有锋芒,缺少刚性。

  孙玉胜也跟我说:“你是介于传统和前卫之间的形象。”

  我该反思自己了。中央电视台评论部口号之一就是“前卫”啊!我慢慢找到了自己和栏目之间的差距。我有点儿心虚地为在心里自己开脱:节目要长久存在,不也需要刚性以外的东西吗?传统和前卫之间的中庸不正是被多数人接受的吗?

  每每看到我的同事们做出酣畅淋漓的节目,每每看到这样的节目强有力地影响着社会,我总会由衷的喜欢,也由衷地感到自愧不如。

  记得再军、白河山的《罚要依法》节目播出时,我正在办公室编片子。节目开播,大家放下手中的活儿,聚拢在电视机前。

  只见309国道上,交警截住卡车,罚款:20!

  司机解释求情,警察更加粗暴:40!

  一个又一个细节,一环又一环调查,这一暗访的节目把公路三乱表现得淋漓尽致。演播室老方的评论也有理有据有分寸。

  我不禁为同事叫好,回头看着手里的半成品:还编吗?真拿不出手啊!

  我真得重新衡量自己了,节目要求和我性格之间确实有冲突,但我也确实不愿意违背内心,我宁可节目温,也不愿心里别扭。在选题上,我比较倾向于中性话题,现象分析,不太胜任短兵相接的监督报道。好人犯错,我下不去手;真正的坏人,我斗不过他,当然我也没有怎么遇到过真正的坏人。在这个栏目里,我原本的弱点突出了。我有点迷惑,也试图改变,但还是没能改变。

  后来《焦点访谈》实行了总主持人制,我们几个总主持人更多从事演播室的工作,我慢慢感觉对位了。演播室需要和现场拉开一定距离,需要沉淀下来思考,主持人的言论不仅仅是锐,更重要的是分寸和平衡。舆论监督节目带来痛感,也许,锋芒毕露的人带来的是刺痛,而我带来的是隐痛。

  我承认自己的有限,认识有限,思索有限,所以表达也得留有余地,否则明天我可能会为我昨天说的话脸红。《焦点访谈》越火,我就越觉得,得格外谨慎,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话都可能 影响一个人的命运,不管他是强势还是弱势。 过把瘾就死,不知道死过多少回了;过把瘾就死,那是愤青的表达,不是成年人的态度。当特别热闹的现象出现,一时没看清,又需要面对它的时候,尤其得“留有余地”。我不会在节目里做出欢呼状,拍案状,经常会沉淀一下再开口,有时用问句,用删节号,留一点空间,空间是留给观众的, 也是留给时间的。

  早期《焦点访谈》,如果拍到“不许拍照”、“无可奉告”、推搡记者、遮挡镜头时,记者会有些暗自兴奋,这些镜头会直接编到节目里,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效果,揭丑!解恨!痛快!大家一看就会说: 那是坏人。但这种判断太简单了。

  后来我们主动减少,甚至不用这些镜头了,《焦点访谈》从最初的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慢慢也变成了讲理的中年人。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公方彬:我们为什么要信仰共产主义
下一条: 乡下,已经不是衣锦还乡的去处了
言路观察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33 《观察网》系列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