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曾经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几度较量后黯然失色,日渐式微。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又沉渣泛起,有抬头蔓延趋势,不仅在学术界暗流涌动,时隐时现,而且开始将其主战场从学术领域向互联网及新媒体等领域扩展。其实,历史虚无主义并不“虚无”,具体表现为“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通过借古喻今的形式实现其政治诉求,否定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实现全盘西化。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和错误倾向,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认识其危害,以科学的历史观给予有力回击。
一、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不“虚无”。虚无主义最早产生于18世纪末的德国思想界,形成背景是德国作为后发国家面对英、法等国工业化成功的无奈而要选择新出路,其价值目标是试图用唯心主义世界观改变德国的落后状况。这一时期的德国思想家从雅各比、费希特、黑格尔、施蒂纳、尼采到海德格尔都认为宗教的存在是德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施蒂纳否定一切神灵的“无”和尼采的“上帝已死”,均是虚无主义的经典表述。历史虚无主义传入俄国后,屠格涅夫的《父与子》通过小说的形式将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明确展现出来。屠格涅夫不仅否定艺术和宗教的存在价值,而且要彻底摧毁俄罗斯传统价值和传统秩序。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一开始就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五四前后,陈独秀曾经批判了“俄国的虚无主义和德国的形而上的哲学”,在其发表的《虚无主义》一文中写道:“可怜许多思想幼稚的青年,以为非到一切否定的虚无主义,不能算最高尚最彻底。……我敢说虚无思想,是中国多年的病根,是现时思想界的危机。”20世纪3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者又提出“全盘西化”、“充分世界化”。自此,历史虚无主义便一直与全盘西化如影随形,形影相吊,一直延续到今天。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逐渐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历史虚无主义随之失去影响。20世纪9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历史虚无主义提出“告别革命”之说,而再度兴起。
近年来,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需要新的理论探索,历史虚无主义者再次死灰复燃,政治上,提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共产主义渺茫论”,将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奉为“人间正道”;经济上,用新自由主义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文化上,主张全盘西化,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相对立。历史虚无主义者正是以历史研究为名,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视角断章取义地挖掘历史的支流问题,甚至虚构历史事实,给人以新奇的感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披着学术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更具迷惑性。无论对历史虚无主义追根溯源,还是对其现实表现深入分析,都说明历史虚无主义不仅仅是一个单纯学术范畴的问题,它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和极强的意识形态属性。
二、历史虚无主义不断变换形式以表达诉求
历史虚无主义原本只是主要局限于学术界的一种社会思潮,利用“学术无禁区”和“学术民主”来传播其错误理论和错误观点,混淆视听,集中体现在以学术研究为掩饰否定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共党史主流观点。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已经从学术研究领域扩展到互联网及新媒体等领域,从知识阶层扩大到社会大众,以俗不可耐的表现形式胡编乱造,哗众取宠,其影响日渐扩大,其手段更为多样。历史虚无主义虽然花样百出,但万变不离其宗,不外乎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其一,把支流当主流。历史虚无主义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用支流否定主流,以点带面,以一种倾向否定另一种倾向。历史虚无主义反对研究历史规律,不注重分析和研究历史的主流和历史史实,而是以偏概全,随心所欲地挑选碎片化的历史故事,任意剪裁,通过“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达到其否定中国革命和建设,否定改革开放的真实目的。
其二,把预设当前提。历史虚无主义惯用的手法是以“假设”否定史实,“重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者曾提出过一系列“假设”:“假设不搞五四运动”、“假设中国未参与朝鲜战争”、“假如没有共产党执政”。其实,历史研究只能以客观史实为依据,不会以“假设”为前提。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以“假设”研究历史,不仅失去客观性,也给浑水摸鱼者提供机会。
其三,把演义当历史。“演义”实际是据“史实敷衍成义”,属于文学作品范畴。文学作品的虚构无可厚非,如《封神演义》大部分情节为虚构,《三国演义》的影响也远远超过《三国志》。而历史虚无主义者正是利用普通大众对学术研究缺乏了解的现状,从历史演义中寻求根据,通过自媒体和网络传播错误理论和错误观点,迷惑了不少读者与网友,危害甚广,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其四,把八卦当真实。当今社会,通俗文化盛行,“八卦”文化很有市场。历史虚无主义借用新媒体时代追求娱乐化、扁平化的新形式,不仅编造猎奇材料,还煞有介事地提出各种质疑。近年来,居然流传“江姐是二奶”,甚至认为江姐手指扎竹签是虚构的故事,指出这不符合人的“生理常识”,却无视共产党人的伟大信仰和坚强意志。被毛泽东誉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15岁就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却又被某些人不分青红皂白地编造出“刘胡兰是小三”的故事。
其五,把恶搞当时尚。追求时尚本无可厚非,但将恶搞奉行为时尚,则无疑包藏祸心。历史虚无主义的惯用做法是以时尚嘲弄高尚,通过“恶搞”大肆调侃,哗众取宠,颠倒黑白,混淆是非。2015年4月,中央电视台某主持人在饭桌上唱评《智取威虎山》视频在网上广为传播。该主持人在其所唱的京剧里《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的选段时边唱边戏谑,竟然使用了“把我们害苦了”的侮辱性语言诋毁领袖人物,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的历史。
三、必须用科学的历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科学的历史观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唯物史观作为正确的历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有其特定规律,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尊重客观规律,忠实历史史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历史虚无主义作为唯心史观,往往从主观意愿出发,以偏概全,其的方法论是诡辩论,荒谬不堪,逻辑混乱。“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坚持唯物史观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全面、系统、发展地研究历史和现实,既要给历史研究宽松的环境,也要将真实历史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正史,就是正人心。一方面,我们要对历史虚无主义给予毫不留情地批判,揭露其真实诉求;另一方面,坚决杜绝过去那种内容陈旧和形式刻板的宣传形式,不给历史虚无主义预留生存空间。
第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总结和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毛泽东曾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习近平也明确指出:“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对“侵略有功论”、“中国文明西来说”等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给予有力回击。
第三,既要苦练内功,做好自己的事,也要防止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和敌对势力的渗透。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冷战结束后曾提出资本主义“不战而胜”,试图通过和平演变,“播下的不满的种子,有一天将开出和平演变的花朵。”近来,历史虚无主义者重新捡起连创始人福山都已经放弃的“历史终结论”观点,可见其良苦用心。为此,必须敬告某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可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起“第五纵队”的角色。
第四,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等“三个自信”,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历史虚无主义者之所以敢于嘲讽马克思主义为“时尚”、为噱头,正是因为某些共产党员也认为“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的幻想”,并开始“不问苍生问鬼神”。殊不知,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缺乏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也为历史虚无主义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思想空间。
第五,必须充分重视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不仅要引导历史研究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而且要督促和引导网络和新媒体采取自律行为,杜绝歪曲历史和丑化英雄之类的事情再度发生,同时,唤起广大学者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有力的批判,教育广大青年认真学习历史,正确认识历史。领导机关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
【参考文献】
①王俊著:《于“无”深处的历史深渊——以海德格尔哲学为范例的虚无主义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梁柱著:《历史虚无主义评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来源: 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