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从推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强调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大意义。《意见》指出,要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
我国智库以官方和半官方智库为主。与行政管理的层级相对应,智库有国家智库和地方智库之分。构建地方新型智库体系,既要注重纵向上与国家智库的贯通,又要注重地方各智库主体之间的协作。由于地方智库的主体相对独立也比较分散,特别是各类公共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没有形成高效能的“集成电路”,资政辅政、启迪民智等作用发挥得不够好,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推进协调发展,完善智库体系,形成强大合力。
1.内涵定位
从内涵角度分析,地方新型智库体系首先是一个系统体系,是一个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建设相对应的,与党委政府决策和民众需要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系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是一个集成体系,由不同的智库主体、平台、要素构成,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和整体性。
建设智库体系,不能只用加法将许多智库简单叠加,而是应注重排列组合,追求集成创新,实现1+1+1>3、“石墨变金刚石”的质变效应。地方新型智库体系也是一个价值体系,追求信息共享和协同协作,是一种新的科研价值导向和取向。由此,我们尝试对地方新型智库体系作出概念界定:地方新型智库体系,是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基本要求为遵循,在各智库主体和智库平台功能定位基础上,突破区域、单位、学科、身份本位的界限,促进智库人才、经费、课题、成果的优化配置,实现智库主体的合纵连横、智库平台的联动互通、智库要素的优化重组和智库管理的机制创新,培养一批相互关联的高端和专业智库,形成定位明晰、特征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能够彰显地方软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的有机整体。
2.基本特征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论述,地方新型智库体系应具有如下特征:
导向上旗帜鲜明。新型智库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突出改革取向和问题导向,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工作。
结构上统分结合。智库体系不同于智库群体。建立智库体系,不是机构和人员的简单叠加,而是应通过对各类智库主体功能的重新定位和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传统智库向新型智库的转型升级。各类智库主体之间应该以分为基础,重在突出优势,界定功能,明确分工,错位发展;以合为目的,重在资源整合,突出专业化、职业化,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团队,实现有机融合,发挥最大效应。
体量上规模适度。打破本位意识,建立各管理层级智库纵向贯通、各智库主体横向协作的发展体系。强调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实行小核心、大外围,培育一批高端和专业智库,形成核心竞争力。从功能上看,目前,智库以服务党委政府决策为主,今后在强化这一功能的同时,还应更好地发挥启迪民智、引导舆论、影响社会、影响民众的功能。
战略上统筹推进。新型智库体系建设,应重点解决目前各类智库主体同质化问题,需要在战略上统筹推进各类智库发展。可探索建立领导协调小组、联络推进机构、专家咨询委员会,注重发挥党政部门内部智库的引导作用和社科联组织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的联络协调作用,注重智库与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对接与互动。
管理上改革创新。新型智库体系更加注重成果转化和价值实现,坚持科学精神,鼓励大胆探索,促进规范发展,以决策需求、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为智库发挥作用提供更加宽松有序的环境和更加畅通便捷的渠道。
3.组织架构
地方新型智库体系主要有智库主体、智库平台、智库要素三大维度,各维度包括一系列要素内容。构建地方新型智库体系,首先要在功能上科学界定,在职责上合理分工,在横向上相互贯通。
智库主体维度。结合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强宏观规划,对各类智库主体的功能进行科学调整和重新定位,进一步加大对智库的投入,推动党政机关、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社会智库的联合、互动与协作,推动协调发展,实现决策咨询功能效用最大化。
智库要素维度。新型智库体系的建立,关键是将不同系统、不同领域、不同主体的智库要素聚合起来,实现跨界合作、协同创新。这些要素包括智库研究人才、研究经费、各类课题、研究成果等。特别是对于研究人才和经费资源,要打破部门区域本位,根据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配置资源,提升地方智库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智库平台维度。智库发展要有信息共享平台、课题研究平台(决策咨询研究基地、社科基金、各有关单位的课题发布)、成果转化交流平台等,需要加强平台之间的协作,实行不同层级、类型平台之间相互协作。同时,注重发挥国家在地方设立的协同创新中心作用,探索更好地发挥省协同创新中心、各类研究基地智库作用的途径。
4.机制创新
建设地方新型智库体系,要加强相关政策设计,推进新型智库体系的机制创新。
推进社科研究转型,完善智库研究问题导向机制。新形势、新环境和新问题交织,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强化科研的实践导向、问题导向,做好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形成适时管用的研究成果。
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完善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平台建设是目前智库体系建设的最大短板。要设立信息共建共享数据平台,实现跨领域、跨部门、跨智库的信息互通、成果共享。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科学研究方法运用到智库研究中,增强决策咨询研究的科学性。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完善重大决策专家参与机制。完善专家参与重大决策的方式,形成“决策前由专家提供多方案供选择,决策中有多方面专家意见可听取,决策后由智库等第三方评价政策效果并提出政策调适建议”的智库参与机制。实行多方案决策制度,通过课题委托的方式,选择多个智库主体参与,供决策者比对选择。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善政府购买智库服务机制。改革科研管理体制,促进由政府购买机构、人力、劳动向政府购买产品、人才、服务转变,引导不同智库主体之间展开合理竞争,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财政投入机制。
推进思想市场建设,完善民间社会智库培育机制。社会和民间智库是地方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发智库活力、完善思想市场不可或缺的元素。应支持科技部门、新闻媒体、企业和社会参与智库建设,并结合社科类社团组织的管理,研究如何发挥民间智库职能,促进民间智库发展。
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完善智库成果交流转化机制。畅通智库与各级党政部门的交流合作机制,提高智库研究成果的针对性;拓宽成果的转化渠道,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载体的信息报送和传播机制;充分利用新媒体、高端论坛、蓝皮书等多形式对外传播研究成果,扩大智库的影响力;加快智库成果转化步伐,更好发挥智库引导舆论、启迪民智的功能。
推进评价制度改革,完善决策咨询成果激励机制。加强智库管理,适时设立必要的准入门槛,对智库、专家进行必要的资质认证;建立一套完善的决策咨询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由单一注重专家同行评价向政府和社会评价并重转变;探索建立决策咨询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设立决策咨询发明专利奖;加大对优秀决策咨询成果的奖励力度,设立政府决策咨询奖等。
加大多元投入力度,完善智库发展支撑保障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鼓励社会企业投入;加大智库人才教育培养力度,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决策咨询专家和大师级人物;鼓励地方有实力的民间智库走出去开展对外合作。
促进政智、智民互动,完善智库与相关方的衔接对接机制。要注重加快智库建设的市场化步伐,变财政拨款为项目资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充分发挥智库在调查研究、方案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促进地方智库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等国家智库合作,把更多高端智库资源纳入地方决策咨询体系。推进智库人才与党政人才的交流,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党政部门与智库之间人才交流的“旋转门”机制。探讨智库与基层民意的对接模式,引导智库更加准确反映民意、科学引导民意、有效启迪民智。
(刘德海 作者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本文系2014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江苏新型智库体系建设研究”〔编号14ZD005〕阶段性成果)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