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获悉,由该中心组织调研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3》已经完成。报告称,全国家庭平均住房面积为100平方米,人均30平方米。近九成中国家庭全部或部分拥有现住房的产权,超过10%的家庭有两套及以上的住房。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家庭住房建筑面积的中位数为100平方米,城镇和农村家庭分别为80和120平方米。(7月19日《新快报》)
好的、有建设性的学术研究,应该有哪些标准?简而言之:分析社会问题,深究社会现象,让公众看清问题本质,为公共行为提供参照。而不得不说的是,现如今,不少披着学术外衣的研究,正呈现出“令人发指”的低智倾向。
类似的调研报告,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在去年5月,西南财经大学和人民银行共同发布报告称,中国自有住房拥有率高达89.68%,远超60%的世界平均水平。报告显示,城市户籍受访者3996个家庭中,85.39%的家庭拥有各类自有住房,这一比例在农村更高一些,为94.60%。(见2012年5月14日《北京晨报》)
避繁就简,如果这些科研机构的调研者,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肯定会知道,所谓的“9成家庭有房”,根本不切实际。极端一些的例子就是,房爷、房姐们动辄拥有多套房,多少个“蚁族”只在遥远的家乡有宅基地,平均算下来,还是“9成家庭有房”。在平均数的遮蔽下,绝大多数的国人,肯定都会算为“有房一族”。
这样的学术调查研究,注定毫无意义和价值。而不难想象的是,参与样本选取、调查统计、数据生成、结论公布诸环节的相关人士,肯定看过“北京蚁族25人挤两居室”的新闻,肯定明白“9成家庭有房”这样结论的得出是“有知者无畏”,这只是一项没人相信、遭人唾弃、低智倾向的科学研究。但为什么还要进行这样的研究呢?
没有直接证据,不能随便猜度原因。而不得不说的是,仅以基本的公德和道义,要求学术机构的学术研究,始终秉承科学、中立、公正的态度,拿出严谨、细致、客观的调查数据,不算是过高的苛求吧?但为什么这样的最低要求,一直地被一些所谓的研究机构和研究者突破底线呢?他们难道不知道,这样的被遮蔽、被平均的数据,可能会成为一些公共政策出台的参照依据吗?
在一些被强势既得利益者操控的领域,学术研究即便不能“口无遮挡”地全部说真话,但起码不该毫无顾忌、不顾底线地说假话——遮蔽不同群体的住房生存现状,用大而言之的平均数掩盖低收入群体严重存在的住房需求,名义上是反映社会现实,实际上是失去底线、罔顾尊严的学术研究。而要力避这样低智倾向学术研究的出现,说到底还需研究机构和研究者的充分自省与自觉。
来源:求是理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