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言路观察 您的位置:观察网 >> 言路观察  >> 言路观察  

中国梦 中国年

作者:中国文明网 发表时间:2013年02月18日  

  摘要:中国文明网编者按 值此辞旧迎新之际,记者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吉林、河南、陕西、湖北、四川、青海等地对学者进行了采访。学者们表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30多年的改革开放开辟了民族复兴的新道路,多少代中国人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令人振奋鼓舞。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足实践,深入基层,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用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服务于国家建设、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以学术繁荣、理论创新助推“中国梦”梦想成真。

社科专家:中国年与“中国梦”紧密相连

  中国年与“中国梦”紧密相连

  教育部长江学者、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 洪修平

  过年几乎是每个中国人一年中最期盼、最欢快、最幸福的日子。国人在赞美幸福时光时,常会说“像过年一样”,而“每天像过年”也成为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梦想。

  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既凝聚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体现着中国人未来梦想的特殊内涵。长期的农耕社会,遵循的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变换。农历新春,享受着一年辛勤劳动的丰收喜悦,同时感恩大自然的赏赐和祖先的福佑。敬拜祖先、说吉利话讨口彩,既有一定的宗教禁忌意蕴,又体现出实现中国梦想的特殊内涵;给长辈拜年、给孩子礼物,则又表达着父慈子孝等中华伦理的精神。

  可见,过年承载着中华民族太多的过往与未来,它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其连接点的核心就是家庭社会的欢乐祥和。“中国梦”,在过去,主要是人人能吃饱穿暖;在未来,则是从小康到富裕的全民幸福,而这必然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密切相连。所谓有国才有家,国家强、民族盛,家才会好。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然带来中华文化的复兴,而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因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值得一提的是,中华文化本身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例如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在经过与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固有文化相冲突与融合而不断本土化以后,最终也融入中华文化并成为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就给我们以启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之时,应该努力借鉴吸收世界上各种优秀文明成果,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使之更适应现代社会和人生的需要,更有助于现代社会的新文化建设,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站在21世纪的今天来看中国年,它与西方的圣诞节和感恩节显然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由于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悠久的中华文化,透露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讯息。因此,当我们在谈中国“年文化”时,不能仅限于过年的形式,更不能落入商业化之中,应该致力于挖掘并品鉴其中的民族味和文化味。同时,也不必简单地将它与各种西方节日对立起来,以圣诞节和感恩节为代表的外来节日中的优秀文化精神,也可以为我所用。

  在中华民族致力于实现“中国梦”之时,我本人在蛇年到来之际,也有着自己学术研究的美好愿景,主要有二:一是结合所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佛学研究精华集成”,带领学术团队致力于全面回顾和整理中国百年来佛学研究的学术历程和学术成果,总结百年来佛学研究的主要经验和教训,思考并探究新世纪中国佛学研究的途径与前景;二是完成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国宗教的发展及精神”,深入研究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宗教的特点与精神,以及以儒佛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在当代的命运与未来的发展。希望这些研究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奉献一个学者应有的努力。

四川遂宁市小学生在操场上画出自己心目中的“中国梦”。中新社发钟敏/摄

  “中国梦”的实现要建立在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基础上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姜义华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需要建立在对中华文明自信的基础上。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姜义华认为,“从文明的角度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为什么要走自己的道路,要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国情的制度。”

  姜义华认为,在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所有原生型文明中唯一一个从古代延伸至今的“巨型文明”。“今天,我们谈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时候,正是植根于这种‘巨型文明’。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遭受过很多挫折,也有很多经验教训,但是它在曲折中能够重新振作、走向复兴,证明其中确有很多优秀特质,而这些优秀之处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最近,姜义华在《中华文明的根柢: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一书中深入探讨了“我们文明的根柢和核心价值是什么”的问题。他表示,“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安第斯文明、印度文明都一度辉煌但却中断了。”尽管当前关于“普世价值”的谈论很热烈,但有人实际是将近代西方文明的某些特质看成了绝对的、普遍的价值观,“西方文明仅存世几百年,其内部也存在很大差异,如果它是一种‘普世价值’,那么从古代发展至今的其他文明算什么呢?如果没有自己的价值观、最根本的追求、最基本的制度支撑,中华文明如何存续几千年至今?”

  鸦片战争之后,不少中国人曾一度陷入迷茫,对自己的文明不再那么自信。姜义华表示,当时,我们反思更多的是自身的问题与不足,经过100多年的不断摸索,我们发现中华文明作为一种独立文明,可以借鉴吸收世界上其他有价值的成果,但决不能简单套用其他文明的模式。借鉴和吸取所有外来的成功经验,归根结底都必须使之能和中国的根柢、中华民族的根柢、中华文明的根柢相融。

  姜义华认为,我们需要珍视自己的文明,认真反思和研究它。只有发扬自身文明中最根本、核心的价值,将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我们才能更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解决中国的问题,迎来新的伟大复兴。中华文明也才能对世界多作出一些贡献。

  发扬中国传统艺术,传承中华文明。记者 朱高磊/摄

  价值观念构建是“中国梦”的关键

  陆建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中国梦”的提出,对于当代中国有哪些现实意义?要实现“中国梦”我们又该做出哪些努力?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是如何理解“中国梦”的?

  陆建德:中国作为一个正处于成长期的国家,对国内外很多人来说意味着各种各样的机会,是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地方。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梦”内容更丰富。

  在我看来,“中国梦”有价值支撑,这套价值观不鼓励人们以黑白分明、非此即彼的幼稚方式看待事物,具有圆通性,能够兼容并包,有助于社会和谐。强调“中国梦”意味着在个人能动性基础上突出整个社会的温暖和社会机构的力量。只有体现社会性和公共性的“中国梦”才能将人们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今天的中国与100多年前的美国或不无相似之处,但我们面临的挑战更加巨大,必须用“中国梦”的理想立人立国。认同核心价值观念、让每个人有一种在家的感觉是梦的关键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报》:要想顺利实现“中国梦”,您有哪些看法?

  陆建德:“中国梦”的实现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去建构、去形塑。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传统资源,继承并发扬其中的美好元素,还要以开放的姿态改造传统,为“中国梦”注入新鲜血液。毛主席提出“为人民服务”,这对中国读书人而言是新要求。以往读书人在科场奋斗,是想鲤鱼跳龙门,其目的是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地位,光宗耀祖。公共服务的观念在传统社会中发育不全,官职意味着权力,而非责任和服务。这种思想非常致命。界定“中国梦”,必须有比较的眼光和深刻的自我认知能力,要善于反思我们做事的方式以及背后的价值设定。

  我认为实现“中国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视细节,不能只喊口号。要让“中国梦”的魅力体现在日常生活细节当中,体现在环境、文化、社会文明的建设中,不仅能够让中国人还要让各国人士看到“中国梦”是一个值得追求的梦。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新的一年需要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哪些努力?

  陆建德:要实现“中国梦”首先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当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工作重点是实施创新工程,从文学研究所角度看,我们会进一步贯彻院里的精神,真正形成有利于学术发展的新机制。我们鼓励学者甩开包袱大胆创新,于不疑处有疑;要具有反思精神,反思意味着进步。

  “中国梦”离不开专业领域里的反思。我希望研究人员有更多的时间潜心读书,认识中国与世界、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更深邃的眼光检讨习而不察的价值信仰体系,充分发掘文化与社会中的正能量,进一步充实“中国梦”。

  “中国梦”是动态的理想,其实现过程也是社会治理、文明发展的过程,需要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建构,不能流于口号。回顾百年历史,真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记者 张凤娜)

临近春节,新疆哈密市沁城乡城东村村民在“安居富民房”前舞狮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新华社发 蔡增乐/摄

  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梦”

  卫建林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近代以来,几乎所有西方列强都曾经勾结、依靠封建势力,欺负和参与瓜分中国。面对亡国险境,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提出“救亡图存”,“保国、保家、保教”;孙中山等民主主义革命派人士提出“振兴中华”。这些成为“中国梦”的初期表述。一代一代前赴后继,壮志未酬,中国仍然没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四运动以后,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凝聚中国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遗产,提出经过新民主主义达到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中国梦”。中国人民的精神从此焕然一新,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自那以来的将近一个世纪,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失败和胜利中千锤百炼,和中国人民心心相印、血脉相连、命运与共,杀不绝、压不垮、打不散、吓不住,始终洋溢着历史活力的党。

  20世纪40年代,张君劢组织国社党(后改名民社党),创办《再生》杂志,出版《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该党声称以“中华民族复兴”为宗旨,要共产党交出军队、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实现他们的“中华民族万年不拔之基”。蒋介石等国民党大员推出《复兴丛书》,发动“新社会运动”,忙于对日妥协、积极反共,不久就以“复兴社”为名建立起一个特务组织。

  而只有共产党真正找到了中国民族复兴和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道路。一切真正追求中华民族独立、中国国家主权和人民解放的阶级、政党、组织、个人,或早或迟,都成为共产党事业的参与者或党的朋友,融入历史进步的洪流。一切排斥、敌视、旨在剿灭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共产党的阶级、政党、组织、个人,最终都成为帝国主义势力的附庸,不过做了一场逆历史潮流的白日梦。这成为“五四”以来中国历史的一个规律。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口头政治报告中说到共产党的路线:“我们党中央的路线,是反映了全党大多数同志要求的路线,是反映了全国大多数人民要求的路线。这条路线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从外国送来的吗?也不是。它是从中国自己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鲁迅讲过: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这条路线,也是中国人民用脚踩成的。”

  也是在1945年,作为当时“中间势力”的代表人物,6位国民参政员访问延安。毛泽东和其中的黄炎培谈到“周期律”问题。黄炎培在后来发表的《延安归来》中写道:“延安五日中间所看到的,当然是距离我理想相当近的。我自己也明白,因为他们现时所走的路线,不求好听好看,切实寻觅民众的痛苦,寻觅实际知识,从事实际工作……我认为中共朋友最可宝贵的精神,倒是不断地要好,不断地求进步,这种精神发挥出来,前途希望是无限的。”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事业,是脚踏实地走出来的,一招一式干出来的。我们枪杆子里出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我们流血流汗,建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厦,铺设通往未来的大道。

  实现“中国梦”,共产党人牺牲在前、享受在后,付出最大代价,作出最大贡献,这不会也不应因为党的执政而有丝毫改变,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使命。共产党人可以和自己的人民一道充满自信地宣称:我们的梦,相当一部分已经变为现实,更多的部分正在和终将变为现实。

  来源:中国文明网综合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百日新政的世界印象
下一条: 心忧天下 肩担重任
言路观察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33 《观察网》系列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