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理想,体现了优秀民族传统的精神追求,也体现了对世界文明成果的借鉴和融汇。沿着这样的取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和使命。培育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核心价值观取向的内涵和实质,只有正确理解,才能正确落实。实际上,正确落实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正确理解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国与世界的统一四个维度,培育核心价值观同样要立足于这四个维度,从这四个维度出发去建设、去弘扬、去践行。
首先,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维度。价值观是对价值现象的总的看法,是一定历史时期价值主体的意识形式。价值观内在地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观应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或要求;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性质、功能。价值观就是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中酝酿、发生和形成的,既有主体性,又有客体性,二者内在地统一于价值观本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人民,客体是社会。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人民与社会二者关系的集中反映,培育核心价值观既与主体有关,同样也离不开客体的建设。我们以民主、平等为例,人民具有民主和平等的观念和意识,这只是民主和平等的价值观建设的一个方面——主体的方面;同时还必须有社会为这个观念的生长和实现提供环境和土壤,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具有民主观念和平等观念的社会造就了民主和平等的主体意识。因此,培育核心价值观既要在主体建设上下工夫,同样,也要在客体,即社会建设上下工夫,实现核心价值观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没有以客体为基础的核心价值观是虚妄的,只是停留在空想中的概念;没有主体的价值观,是隐秘于社会土壤之中的自在的价值观,是潜在的价值观而非现实的价值观。只有主、客体统一的价值观才是自觉的价值观,才是内在蕴涵规定性与外在形式规定性相契合的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这样的主客观统一的价值观,它既体现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在新的历史阶段上社会发展本身的要求。可见,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维度鲜明地显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科学性。
其次,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我国优良价值观传统的血脉延续,也是当下时代与人们生活的写照和反映;它既有历史传承的一面,也有现实生成的一面,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比如,和谐这一核心价值观,我国已有不少学者探讨中华和谐文化的思想资源及其现代意义,认为,儒家倡导“仁和”为核心的仁爱和谐观,道家崇尚自然和谐观等,从而体现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根本特点和一脉传统。中华和谐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也形成了我国文化重要的传统价值观念。当前,我们党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导建设和谐世界,这则是一个时期以来社会现实发展的重要诉求,是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的新的要求。这反映在人们的观念上也就会生成和谐的价值观念和和谐的价值诉求。可见,和谐作为核心价值观取向之一的提出,正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离开历史,核心价值观就会失去血脉和底蕴;离开现实,核心价值观就会丧失基础和活力。培育“和谐”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既要讲清我们的历史传统,又要讲清我们的现实需要、时代要求,这样才会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它,更深刻地把它融入我们的血脉、精神,从而更好地在实践中加以落实。可以说,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维度鲜明地显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性。
再次,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有力量的价值观,其力量体现为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统一而生成的一种巨大的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力量。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这里不是说有部分人高高在上,提出核心价值观,然后用这个核心价值观去教导群众。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核心价值观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是群众,尤其是基层群众的呼声和思想的反映、总结与概括,所以对这个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就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不能脱离群众的实践。一旦离开基层群众的利益诉求、价值诉求,这些价值观的概念很容易被空洞化、抽象化,成为被西方的价值观系统所同化的东西。从群众中来,提升到理论的层面,形成核心价值观,再以这个自觉了的核心价值观,去培育主体,到群众中去,使之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行动和实践,提高人民实践活动的价值观自觉。这里,理论是站在人民立场、代表人民利益的理论,实践是人民的实践,是劳动大众改造社会、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体现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培育核心价值观必须以这个过程为根本点,以形成价值观的向心力和人民性。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基本表现形式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维度鲜明地显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
最后,中国与世界相统一的维度。价值观应该是独立的,即便在名称概念上是相同的,其内涵、其文化意味也应该是不同的,它应该有着独特的中国性格、中国韵味和中国表情。我们说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重点在差异性建设,而不是同质性建设,如果是同质性建设,就无所谓国家软实力了。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在于价值观的构建,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之魂,魂愈独立、愈强韧,文化软实力便愈强大。价值观的独立并不意味着自闭和封闭,以我为主,吸收借鉴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培育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既是价值观自立、自强的要求,也是其影响世界,为全人类进步发展作出贡献的要求。价值观是一个核,它是要凝聚民族力量的,是民族向心力之所在。所以,世界性文明要素,必须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即被中华民族内化的过程,这是中国与世界相统一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中国与世界相统一还表现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向世界、影响世界、为人类文明增加新的内涵。我们很难想象只有本国人民认同,而为其他国家人民反对的价值观。当然,这是说其他国家“人民”反对,而非那些带有民族和意识形态偏见的西方政客或策士们的反对。培育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向本国人民讲清其内涵和实质,还要向其他国家的人民讲清其内涵和实质,并讲清楚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跟其他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区别及相同点,以寻求其他国家人民的理解和认同。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培育我们独立的且具有开放性品质的核心价值观,并以之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显然,中国与世界相统一的维度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培育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内涵培育为中心,凸显其科学性、深刻性、人民性与时代性,以人民立场为根本,以具有开放品质的独立性为基本要求,注意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统筹上述四个培育维度,开拓培育路径,形成培育合力,不断增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充分发挥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高举旗帜、引领思潮、形成共识、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
来源:中国文化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