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之初,又是民政部官员到场支持,又是知名电视节目频频倡议、明星义演募捐,但终结时却显得异常低调。近日,“星光专项基金”被发现早已停止运作,主管单位只是在其官网项目介绍中加了“已结束”三字。没有相关报道,连发起人都不知其已不存在。(9月6日《新京报》)
一个专门救助脑瘫患者的基金会成立,按理说点燃了无数患者及家庭的希望,却不想换来这样一种结局。而受到知名节目的倡议和明星的募捐,说明该基金成立的“起点”并不低。如此一个一出生就“风华正茂”、承载期待的基金会却不明不白的夭折,问题到底出在哪?这里面涉及到的慈善基金的登记管理、财务透明,乃至它对于整个慈善基金的教训,都值得好好厘清。
虽有着光鲜头衔,但该基金运作的过程却可用坎坷来形容。先是在成立两个月的关口,基金挂靠单位就由福基会变为儿慈会。“转会”也将基金设立的初衷一同改变,由“善款将继续用于脑瘫儿童和孤残儿童救助”等工作转变为“开展有关早产儿疾病救治和贫困、残疾等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医疗和相关知识普及和救助活动”。这样的宗旨转变,是否合规?更令人意外的是,在基金的运转过程中,基金会的部分发起人和管委会成员都不知情,甚至不清楚自己的身份。于这样的内部管理状态下,基金会的夭折似乎并不意外。
而据记者调查发现,基金会成立的初衷与登记程序同样存疑。两位发起人曾以关工委“教育发展中心早产儿互助工程办公室”的名义设立过“早产儿救助基金”,2011年却又以同样的名义设立了“星光专项基金”。这被怀疑是“把两个基金的钱串着用”。到底有无此事,值得调查。且关工委方面回应称,其中一位发起人在关工委并未有任何职务,那么以关工委的名义成立基金会,是否涉嫌造假和违规?另一创始人在多个公开场合自称“早产儿联盟”创始人,但记者在中国社会组织网查询发现,早产儿联盟并未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由这样的“身份不明”的发起人设立基金会,是如何得以一路绿灯的?联系到基金运行费超募款一半,成立时的重重疑点与基金会的低调夭折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联?不能不引人联想。
慈善基金因为客观原因运转不下去,并非不能接受,但由于其公共性和对公众善心的牵连,也应该是善始善终,不能夭折得不明不白。且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基金会、基金会分支机构、基金会代表机构以及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也应该由登记管理机关向社会公告。显然,仅仅在官网标注“已结束”三字,难以称得上是有效的公告,而更像是一种任性的撇清责任。
在慈善组织运作成熟的国家,如美国,对于慈善基金除了拥有严格的法律监管外,还要求“基金会必须向社会公开财务状况和活动情况,任何人都有权查看基金会的原始申请文件等资料”。且基本上每个基金会都将年度财务情况上网供公众查询。正是“由于这种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所形成的监督机制,促使了基金会的所有活动趋于规范,而每年因为传媒曝光而垮掉的基金会不在少数”。如此才能防范慈善基金沦为圈钱骗钱的工具或洗钱的白手套。而中国公益研究院研究部曾对我国16家基金会的244个专项基金进行监测显示,只有18%的专项基金通过基金会或自建网站公开了相关信息。对比之下,星光专项基金或是当前慈善基金乱象丛生中的一个典型负样本。
以慈善和爱心之名发起成立的基金,最后却以一种极其暧昧的方式宣告“已结束”。这无论对社会慈善爱心还是对整个慈善组织生态而言,都是一种伤害。星光专项基金的命运值得其它慈善组织和基金管理部门引以为鉴。具体就个案来看,现在已有发起人寻找律师对该基金进行查账,相关管理部门也不应该沉默,该基金在登记和挂靠上是否存在着违规,需要一本明白账。而那些还不知情的苦苦等待救援的脑瘫患者家庭,也应该获得一个体面的“善后”。
来源: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