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当代中国,各种思潮观念对话、融合、碰撞愈演愈烈。意识形态领域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的激荡与冲突将更趋直接,维护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面临新的挑战。针对这一现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古人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就当下而言,维护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必须清醒认识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及斗争的新特点,从战略高度重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并通过多措并举来切实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居安思危,正视当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
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处于稳定的状态。具体而言,意识形态安全主要包括指导思想的安全、理想信念的安全、价值信仰的安全等内容,涉及思想观念、道德价值、文化、经济、信息、生态、科技等诸多领域。就当下而言,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就外部而言,随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各种思想文明、文化观念之间的交融互鉴也愈发深入。我们在学习借鉴世界有益文明成果的同时,如果对外来文化观念照单全收,不能做到辩证取舍、择善从之,外来文化观念中消极腐朽的内容就会乘虚而入,贻害无穷。特别是当前一些国外反华势力以文化开放的名义,进行价值观外交,利用其在经济、科技和文化传播方面的话语优势,对我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严重影响着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
就国内来说,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价值追求,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发生剧烈变化。再加上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社会转型中的困境,使“意识形态领域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明显增多,各种潜在风险不断增加”。
总的来看,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漠视这一现实,丧失对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自信,危害极大。但如果没有忧患意识,不能居安思危,同样也是非常危险的,对此,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清醒。
思则有备,从战略高度重视做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面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必须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做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近8800万党员的大党,严格的组织纪律和严明的政治纪律,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可以说,如果意识形态安全出问题,最主要的将不是来自外部的影响与冲击,而是来自内部的分歧与对立。
因此,从战略高度重视做好意识形态的安全工作,我们在充分重视意识形态外部冲击的同时,更要注重构筑意识形态安全的内部屏障。要着眼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长期性尖锐性,认清“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淡化意识形态”等思潮的隐性危害,从战略高度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重要论述,自觉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自觉将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命运和中国的长治久安与意识形态的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一系列严峻挑战。
有备无患,多措并举切实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着力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和基石。为此,要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意识形态工作的始终,时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切实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决不给错误思潮和主张提供传播渠道,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是全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与家园,是一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定海神针。能否培育起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引领力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只有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方向,才能确保意识形态的真正安全。
三是大力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增强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和较量,实质上是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争夺与较量。谁拥有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优势,谁就拥有意识形态的主动权。不可否认,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世所罕见的成功,但话语体系建设却相对滞后,“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格局并没发生根本改变。为此,我们需要大力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理论和话语,增强意识形态的传播力。这既是重塑中华民族伟大形象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需要。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