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观察思考 您的位置:观察网 >> 观察思考  >> 观察思考  

阙明坤:“教育部大学”的尴尬

作者:阙明坤 发表时间:2014年03月11日  

  “某种程度上,中国只有一所大学,就是教育部大学,我们都是分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副校长姜耀东在今年两会上道出高校行政化的尴尬现状,直言:“不去行政化,大学就没办法办下去了。”

  该政协委员此言一出,立即引来一片哗然。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政协委员的胆量,因为在大学校长均由上级任命的背景下,该校长还敢“炮轰”主管部门,这真得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甚至不少人替这位大学领导捏了一把汗:“他不想做副校长了”。

  毋庸置疑,大学原本是一个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的学术机构,并不是政府行政机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大学理念的应有之义,这可以追溯到大学的起源。自中世纪诞生以来,大学就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群体,享有很大的自治权。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团。英国教育家纽曼表示,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场所。

  然而,曾几何时,中国大学的学术氛围日趋变淡,行政化的风气越来越浓,以至于大学越来越像政府的一个分支机关。政府对大学的行政干预过多,大学校长和书记皆由上级部门直接调配行政任命。据最新统计,目前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共有29位高校的党委书记由党政官员转任,比例接近四成。为何学术殿堂成了官员的“后花园”和“养老院”,说白了盖因大学有行政级别,譬如某省教育厅长调任“985高校”党委书记,那么就可以由正厅级晋升为副部级,这样退休后享受的待遇也截然不同,譬如开会最第一排、乘飞机走贵宾通道、定期身体检查等等。同时,大学内部行政权力在管理中被泛化和滥用,“衙门化”色彩浓厚,学术事务被当作行政事务来管理。君不见,今日之大学,专家、教授、博士都争着当处长、主任、院长,因为行政权力大,一当了官什么都有了,职称、课题、经费、出国等等都控制在手中。要知道,在恢复刚高考的时候,在大学做行政工作是一种没人愿意做的事,然而现在却趋之若鹜。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将这一怪象概括为“在学校里面当教师的,专业读不过行政,学读不过官”。此话一语中的,值得警醒。

  正是因为当下大学行政主导倾向太突出,越来越像官场,所以近年来让大学摘“官帽子”的呼声不断,社会各界强烈呼吁大学“去行政化”。

  大学“去行政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易事,其关键在于铲除“行政化”产生的土壤,建立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大学制度。当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在“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的当下,权力部门已经成为改革的最大阻碍,许多改革难以推进,说到底是不想放弃手中的特权和既得利益,大学去行政化改革意味着向权力部门开刀,无疑是“老虎嘴中拔牙”。因此政府部门必须敢于“自我革命”,啃硬骨头,触碰既有利益格局。要给大学松绑,扩大办学自主权。教育界有个说法:高校是中国“计划经济”的最后壁垒。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已是常态,譬如比如引进教授、学科带头人时遵照政府选拔干部的思路,专业设置需要批准,招生要靠计划,就业率要有指标,学费收入不放开等等,导致高校千校一面,没有特色。民国时期,大学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等校长坚持教育独立,自主办学,从而北大、清华、南开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当前,政府不能像管理机关一样管理高校,必须像给企业松绑一样给高校松绑,在职称评聘、人员招聘、机构设置、对外合作等方面给高校放权,真正让高校自己“掌舵”。

  作者简介:阙明坤,专栏撰稿人,无锡太湖学院党委委员、宣传处处长。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政协报》、《环球》等报刊上发表评论、论文300余篇。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一条: 房地产泡沫破灭的两种场景
观察思考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33 《观察网》系列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