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观察思考 您的位置:观察网 >> 观察思考  >> 观察思考  

中国一直有一种受困心态

作者:郑在浩(韩) 发表时间:2013年04月07日  

◆对东亚周边国家,中国千万不要把这样的受困心态表态出来。对过去的反思和反观未来不一定使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解决,但是构筑对未来的蓝图进而设想亚洲远比袖手旁观稳定得多

    为了稳定友好的持续性发展,需要中国和亚洲更加努力和积极对话,加以提高战略性的沟通,应该要以信赖和换位思考为基础,真心构建开诚布公的诤友关系

    21世纪最大的话题无疑是中国的崛起。不但在学术界,而且在政界里有好多种与中国崛起有关的说法和猜测。一般来说,国际政治理论多半都是采取强国和大国的观点来解释现状的。世界要知道的既不是掌握话语权之美国的看法,也不是有着防御性心态的中国之声。而目前所缺乏就是非美非华的客观观点,也就是第三者怎样看待中国崛起的一个公正、没有偏见的视角。

    从强国化的四个因素分析中国的崛起

    中国崛起已有30多年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刚起步的时候,美国主要媒体曾评论断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会成功。因为当时美国的专家们认为,中国无法放弃社会主义和平均主义心态。不过30多年来,看到中国有这么辉煌的成就,现在这些专家们肯定都处在一个反思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崩溃了,而且东欧国家都瓦解了,所以当时很多人认为中国也许会走苏联那样的道路。从彼时到现在已过了20年,中国没有走苏联的道路。就前30年中国的成就,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成绩而言,的确是令人惊讶的。

    具体在什么时候中国会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是谁都不敢回答的问题。但是这个趋势好像已定下来了,几乎不会变。强国化一般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是军事力。如果仅按照拥有的资源和环境来进行排序的话,第一肯定是加拿大,第二是澳大利亚。但是很多人并不认为加拿大或澳大利亚是强国,因为它们没有很强的军事力。第二个条件无疑是经济实力。为了保持一定的军事力和维持民生,经济实力是无法没有的。第三个条件是对未来的战略设想(strategic vision)。比如说日本。日本不是个简单的国家,19世纪末经过明治维新达到了强国化目标。1945年战败以后,它又一次成为了一个强国。100年期间做了两次强国,但是为什么日本在东亚不受欢迎呢?因为它拿不出有说服力的长期战略设想。如果上世纪70年代能有一位日本首相出来对东亚各国真心谢罪,然后立法赔偿给各个国家,那么日本现在会成为什么样的国家呢?也许是很不一样的。

    第三者怎么看待中国的军事力呢?我看中国的军事力,跟其他国家相比发展很快。我们都看到最近中国的第一航母“辽宁”号上“歼-15”成功起飞。其实美国国防情报局之前的评估是,2018年之前中国不会试验隐形战机的起飞。从常规战力来说,现在中国还不是美国的对手。不过要是看东亚地区性战力的话,美国有些专家认为中国已经是美国的地区性同一级竞争者。

    中国将成为军事强国是坚定不移的事,但是中国成为什么样的军事强国是令人瞩目的事情。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国防大概是防御性的国防,可是中国更加强大了以后,还会坚持这个原则吗?比如中国俗语有这样的说法:“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中国更强大以后,这个“犯”字的内涵还会不会保持不变?

    经济实力的增长是中国改革开放路线最明显的成果。2003年一家美国投资银行发表了一个报告叫做《与金砖四国共舞》。这个报告中提出,中国的经济力最早在2030年才能超越日本。但是这个目标已在2010年达到了,所以“压缩性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描述。总量规模是重要的,因为中国人口太多了,仅看人均指标来评价中国经济力可能会产生误解。

    中国经济力是否能持续增长?我是比较乐观的,出于以下几个理由。首先,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一直都在变,从以劳力换投资,到以市场换技术,而再到走出去的战略,中国一直学得很快,并且适应得很好。还有中国的内陆发展战略,比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都值得注意。就19世纪美国的情况来看,这个战略有两个效果,一方面延长了发展过程的时间总量,另一方面扩大了发展的地理空间。

    强国化的另一因素是内部控制力。苏联为什么崩溃了呢?是美国因素吗?不是,是自己控制不了自己。地方政府的自律性、社会统合、地方管制等很多领域的问题,中国有没有能力控制和解决它,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推行分税制之前,在中国的财政总额当中,中央占的比重一直在下降。由于分税制的全国性实施,这个不利的趋势完全逆转了,显示了中央政府的能力。以后是否还有能力控制地方政府,这是个很大的问号。

    中国将会走苏联的路吗?我的回答是不会。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道路跟前苏联走过的路不大一样,而且少数民族政策也小同大异。还有从苏联独立出来的那些共和国,它们的国家统合的历史很短,而中国多半的省、市、区的统合历史很长。中国历史上什么时候会产生不稳定呢?大概有三个条件:外部侵略、农民起义和地方军阀的形成。用现在的环境来评估的话,外部侵略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军阀产生的可能性也极小。但是农民起义与前两者不同,其实目前中国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虽然多半的群体性事件的目标是纠正地方政府,但群体性事件的扩大是很多人关注的。

    强国化的第四个因素叫做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从英美实力转移的过程来看,它们两国之间没有发生过战争。英国逐渐衰落了,然后美国渐渐地代替英国成为一个全球霸权。中国也该想想怎么样适应和应变外部环境,而且不让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产生对中国的忧虑。我自己认为“韬光养晦”是一种战略性谦虚。

    中国的强国化将会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欧洲模式?比如葡萄牙、西班牙、德国等,一定要通过战争来解决矛盾。或者采取英美模式?因为英美之间没有过战争。如果中国不愿意维持现状的话,那么摩擦是不可避免的。

    怎样看待未来的中美关系?

    未来的中美关系会成为第二个美苏关系,还是互相信任的伙伴关系?美国跟中国之间的关系不简单,中美之间的认知也在多层次、多元化的过程当中。此外,中美关系还涉及到很多领域,比如战略、军事、裁军、经济、通商、货币、股市、人权、价值观、台湾、海洋通航权、非传统安全因素、气候变化、环境、能源等。

    国外学术界关于中美关系曾经提出过不少观点和看法,在这儿我想介绍以下五个。第一是所谓“不可替代论”。就是说中国再强大也不能替代美国的地位和角色。就前30年中国的成就来评估,真正相信这个观点的人越来越少,但还是有。

    第二是霸权竞争论(甲)。霸权竞争论(甲)是以意图为中心,中国要不要改变现状,中国是否要构建自己的秩序?若是中国要改变现状的话,那么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必将成为一个竞争性的关系。

    第三是霸权竞争论(乙),这个观点以结构为中心,认为中国有什么样的意图不大重要。它主要看结构性的变化,就是中国崛起了以后,美国战略空间会被缩小。它认为美国不会袖手旁观,因此霸权竞争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结果。

    第四是霸权分享论。霸权的英文是hegemony,霸权分享是bigemony。世界曾经经历过霸权分享。20世纪40年代至1991年,美国和苏联实际上分享了霸权。但是未来又会怎么样?中美之间的分享霸权也可能实现吗?

    第五是新中华体系论。把中国崛起当成等于中国复兴的有些观点引起了不少人的担忧,因为他们怕中国复兴是不是意图重构华夷秩序。其实,东亚周边国家不会再接受这种过时的观念,并且这不是一个受欢迎的概念。

    东亚地区的反应和其启示

    东亚地区的不少国家认为中美之间的战略性竞争已开始,而且这场竞争的主要舞台就是东亚。例如,在战略上美国曾提出以“重返亚洲”遏制中国的意图,中国也一直坚持和平崛起的旗帜。在经济上,美国提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反之中国在倡导扩大“自由贸易协定”(FTA)联系网。在军事上,美国已经提出“空海一体战”(airseabattle)之概念,中国拿了“反介入和区域阻绝武器”(anti-accessandarea-denial:A2AD)概念来对应。当然,中美在文化和价值观上也有相互对照的概念,例如,北京共识和华盛顿共识等。

    那么,东亚国家目前在如何应对?为了利用中国崛起所带来的经济机会,东亚国家没有一个例外地与中国积极地接触。此外,东亚国家的应对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可称为“平衡者”(balancer),就是不大欢迎中国崛起而采取平衡手段的国家。第二类可称为“追随者”(bandwagoner),就是欢迎或者起码不是不喜欢中国崛起的国家。第三类指“两面下注”(hedger),就是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的同时也愿意与美国维持友好关系的国家。不管属于哪类,这些国家都有个共同点:无论中美,首先提出要求这些国家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的那一个,将会被视为更大的威胁。

    中国鸦片战争后经历了自己所称的“百年国耻”时期,但是中国没有沦为殖民地。亚洲许多国家沦为殖民地了,殖民地的情况更加糟糕。我观察到中国一直有一种受困心态,不过对东亚周边国家,中国千万不要把这样的受困心态表现出来。对过去的反思和反观未来不一定使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解决,但是构筑对未来的蓝图进而设想亚洲,远比袖手旁观稳定得多。

    为了稳定友好地持续性发展,需要中国和亚洲更加努力和积极对话,加以提高战略性的沟通,应该要以信赖和换位思考为基础,真心构建开诚布公的诤友关系。我差不多每两个月来一次中国,所得到的印象是中国的官员学者们似乎只考虑中美关系、大国关系,好像其他关系都不重要似的。中国一直对外宣称不称霸、不当头儿,那么,不称霸、不当头这个口号主要对谁而言?它应该是对周边小国而言吧?

    (作者为韩国首尔大学政治外交学部外交学系主任)

    【作者代表著作包括《同盟和伙伴之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7)、《中国崛起于朝鲜半岛的未来》(首尔大学出版社2011)。他是2012年韩国国际政治学会最佳著作奖的颁奖人。】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政府如何依法管理媒体与网络
下一条: 出门捡一亿元交警察叔叔作文"逼疯老师"
观察思考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24 《观察网》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