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新形势下政法工作发表讲话。他强调,政法机关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提出三个“进一步”,包括执法能力、政法亲和力和公信力、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倡导建设“平安中国”,并明确政法工作的宗旨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一个社会道德和价值的底线,司法公正是治国之本。这是法治中国的核心意义,也是平安中国的根本保障。
“平安中国”,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倡导的一个新政理念。对习近平而言,“平安”战略并非新鲜,更非心血来潮,而是有系统的理论阐释,并有成功的区域实践。
八年前,习近平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率先提出了“平安浙江”的执政理念和战略部署。他将“平安浙江”细化为六个具体目标,即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确保治安状况良好、确保经济运行稳健、确保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确保社会公共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归根结底,“平安”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让百姓有安全感,有尊严感,有幸福感。“平安浙江”战略一提出,受到胡锦涛主席高度评价,寄语“贵在落实,贵在坚持”。浙江省发展市场经济“领跑中国”,建设“平安浙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样成效显著、引人注目。中国社科院调查报告显示,浙江省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相当高,连续八年位居全国前列,成为最有安全感的省市之一。“平安浙江”的成功实践,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素材和区域样板。
在习近平的执政理念里,“平安中国”中的“平安”,不是狭义的“平安”,而是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广义“平安”,涵盖到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各方面。习近平指出:“没有平安,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和谐稳定,就没有繁荣富裕”。
“平安”即平和、平稳,安顺、安康,“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平安,历来是中国老百姓最基本最执着的追求。当一个国家陷入动荡战争的时候,当一个人遭遇病痛伤残的时候,人们才感到平安的弥足珍贵。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平安仍然是人们所向往的。走出国门,看今日之世界,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各种不同的价值观激烈碰撞,文明的冲突、贫富的分化、资源的争夺、公信的缺失,酿成种种动荡和危机,遍及全球,天下并不太平。创造财富,并不等于创造平安;失去了公正,也就失去了平安。
如今,习近平在总书记任上,再续“平安”战略,倡导“平安中国”,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和长远的战略思考。
其一、面临执政目标与深化改革的考验。十八大制定“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执政目标,需要一个相对平和、安顺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人民群众期待的反腐、民生领域突破,需要在法治环境中有序推进,而不能像当年伟大领袖挥挥手,暴风骤雨,搞“从大乱到大治”的运动政治。急躁冒进,易导致在社会管理上造成部分失控。急于求成,易导致高层权力博弈加剧,不利于争取更多改革正能量。习近平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顺利推进。
其二、面临大国博弈和国家安全的考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疑虑、恐惧、戒备心理加重,围堵、牵制、遏制的意图和行动更加明显,必将不断调整策略、翻新手法,继续利用一些敏感话题,利用台独、疆独和藏独等分裂势力,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邻国在东海、南海的争端不断加剧。国家安全领域的斗争较量,仍将尖锐复杂。
其三、面临社会矛盾与冲突加剧的考验。当下中国改革的社会背景与社会基础已发生重大变化,改革更具涉及面宽、配套性强、利益调整层次深、风险比较大等特征,现实问题与历史遗留问题互相交织,经济领域矛盾与社会领域问题关联渗透,社会矛盾数量之多、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影响之大将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劳动保障、司法公正、重点工程建设、基层干部作风、官场贪腐等引发的矛盾与冲突将进一步加剧。社会大众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需求明显增强。社会不满情绪如得不得纾解,公平正义得不到彰显,将在特定区域和群体中积累、蔓延,有可能引发更大事端。
其四、面临金融危机和经济转型的考验。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中国经济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遭遇严峻的发展瓶颈。“十二五”时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加速推进期,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加快,会进一步触及深层次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容易与原有社会矛盾产生叠加、共振效应,给社会稳定带来更大影响和冲击。经济不景气,将导致失业率激增,产生巨大社会压力和隐患。
其五、面临公共安全强大压力的考验。一是刑事犯罪活动仍将高位运行。在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开放、人财物大流动的背景下,整个社会诱发、滋生犯罪的因素进一步增多。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延续,大量无业人员、社会闲散人员游荡于社会,给社会治安带来很大隐患,为黑恶势力犯罪、“黄赌毒”违法犯罪提供了潜在的“人力资源”。二是生产安全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难以得到根本遏制,持续威胁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影响社会公众的安全感指数。三是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形势不容乐观。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生态环境、身体健康等重视程度的进一步提高,食品卫生、产品质量等问题的社会关注度明显上升,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也日益凸现。
其六、面临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与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的考验。人民群众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与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以及民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公共需求大幅上升,公共需求正逐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对政府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互联网时代,政府官员需要提升智商、情商和媒商,彻底改变官老爷做派。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从一些国家的发展进程看,这一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发展结果:一种是搞得好,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搞得不好,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
在此背景下,习近平倡导“平安中国”,既是一个愿景,更是一项新政宣示,预示着在发展思路上,实现三个超越和升华: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共进;从过去突出注重效率,转向在注重效率的同时,注重公平与公正,进而追求公平公正原则下的高效率;从过去政府偏重于抓经济增长,转向抓经济的同时,加强社会管理、注重公共安全。更重要的是,宪政法治要成为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成为国民共同的核心价值。
在当今时代,经济的、社会的,城市的、乡村的,部门之间、区域之间都存在着发展的差距,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往往牵一发而动全局。为维稳而维稳,越维越不稳。为平安而平安,同样难求平安。因此,“平安中国”的潜台词,应该是四句话: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安全有保障;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让每一个中国人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每一个中国人对未来有信心。
平安是最大的财富,平安是最大的民意。建设“平安中国”,就是要创造和而不同的大环境,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同的利益群体,都应以宪法为基本准则,以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为共同目标。没有“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就是海市蜃楼。只有民主更加丰盈,法治更加尊严,经济更加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创新,人民更加幸福安康,政治才能更加稳定。要实现这些转变,执政党必须以更大的智慧、良知与勇气,在全社会引发深刻的变革和进步。
|